《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对《格萨尔王传》历史性的追问为起点,将《格萨尔王传》整体上视为多康地区藏族族群对自身集体记忆的历史表述,并基于这一认识探讨该族群如何通过史诗的历史叙事生成、维持和延续族群认同。“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格萨尔王传》从最初进入汉语学界视野到成为“中国史诗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历程,分析了“史诗”概念对“格萨尔”研究的指导思路和主要倾向的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格萨尔”历史研究的研究目的、核心问题、操作方法和面临的困境。从对学科史的回顾中生发出论文的问题意识,即,史诗之“史”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史诗的历史性何在。在借鉴当代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关于历史与“真实”、历史与神话、历史与集体记忆、历史表述与族群认同等问题的思考的基础上,论文对史诗的历史性加以重新定位。第一章表达了本文对《格萨尔王传》性质的基本认识,认为它是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历史表述。为了阐明这一问题,论文分析了作为核心概念的“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的内涵,追溯了《格萨尔王传》以及“格萨尔”文化和多康地区藏族族群所存在的特殊联系,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把《格萨尔王传》视为一种历史表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作为历史表述的《格萨尔王传》通过文本内容和情节所呈现出的多康地区藏族族群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质,以此作为该族群认同产生和延续的基础。第二章以《格萨尔王传》中反复出现的“马”和“箭”这两种物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史诗中与其相关的情节内容和表述模式,发现它们所表达的青藏高原游牧社会特有的社会生活内涵和文化观念。第三章研究了“格萨尔”相关的宗教问题和口语文化问题,指出《格萨尔王传》呈现了多康地区民间社会的信仰兼容混杂的宗教文化状态,从史诗的情节表达和传承方式两方面分析作为该社会主导文化语境的口语文化。第四章探讨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边界的建构问题,剖析史诗的表述如何在“上、中、下”的空间结构中为本族群定位,怎样通过将四方四邻塑造为“四边四魔”而建构和维持族群分野,以及怎样在对众多“宗”的异族形象的想象中展现出视野不断拓展的世界观。总而言之,通过论文的主体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格萨尔王传》的表述呈现并强化了多康地区藏族社会诸方面的核心内涵和基础特质,从而使人们产生对共享这些社会生活内容及其特点的认知,作为族群认同基础的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由此生发;而另一方面,史诗通过对空间观、世界地理观的表达以及异族形象的建构,在本族与他族之间划立了认同的边界,将异己排除在外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的族群认同生成、维持和强化的过程。《格萨尔王传》的历史叙事通过以上基本方式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建立联系。“结语”部分再次回应《格萨尔王传》的历史性问题,将其置于历史学研究的视野之中,尝试对史诗的历史叙事所呈现出的是什么性质的“历史”这一问题略加探索。《格萨尔王传》的历史叙事对应并非以记录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内容的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它所形成的是一部拥有地方视角的关于社会生活总体的“小历史”。同时,《格萨尔王传》也是一部“神话历史”,此处并不是在西方历史研究语境中神话和历史概念相分离又重新聚合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工具,而指的是,对于史诗流传区的朵康地区藏族族群来说,历史、神话、真实、当下等元素在《格萨尔王传》以及“格萨尔”文化中杂糅、扭结、交汇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他文献
采用ANSYS软件对少齿差行星减速器进行动态接触有限元分析,得到轮齿从进入啮合到退出啮合全过程中各节点的接触应力、接触状态、滑动距离等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减速器的设计、
随着机械臂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准确的抓取位置检测是整个机械臂系统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以整个图片为输入直接输出结果的端到端实时检测方案.物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本文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管道建设进入高峰期,国家一直将成品油管道建设作为解决成品油运输的主要解决办法。按照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我国将会继续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