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称谓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汉语语言学家都只是侧重对各自语言中的称谓体系的分析、研究和概括,并认为称谓语不仅具有一定的语义特点,而且还具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汉亲属称谓语所包含的普遍语用功能进行比较,用关联理论来分析亲属称谓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这种新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理论在语言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语用翻译这种说法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它并非单纯的直译或意译,其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这一理论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认为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项,所以将语境称为“语境假设”,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起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要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即要找到对方语境假设的最佳相关性,才能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亲属称谓的翻译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自从1986年关联理论被提出之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它不够科学,但关联理论将翻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一个独特的理论概念。研究亲属称谓又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亲属称谓是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称谓系统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称谓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各种亲属称谓的内在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对整个上下文的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探索文化、职业、年龄及其他社会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使用亲属称谓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对我们来说,不论在同一种文化之下,还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亲属称谓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起源、意义、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介绍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发展和研究状况。第三章开始进入正文,首先对英汉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其次,通过对语用功能的进一步比较,探讨等值翻译的出路。第四章涉及对英汉亲属称谓的翻译,探索具体的翻译方法。第五章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主要发现、创新点、对未来研究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作为以交际为基础的理论,关联理论考虑到翻译中的所有相关因素,探寻最佳关联—即最合适的表达,以达到中英互译中的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关联理论可以宏观地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本文将试图证明关联理论可以为亲属称谓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的巨大差别,导致其内涵和用途都有很大的不同。相对来讲,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要比英语复杂的多,翻译过程必然会遇到文化缺省的问题。正如人类的一切认知和交际活动都不可避免缺省一样。所谓关联准则,就是依据认知语境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译者一方面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另一方面要照顾到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译者可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找到最佳关联,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本文的创新点是应用相关性理论,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社会语用学分析,探讨具体可行的翻译途径。但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追求完全对等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力求在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语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话语标记不构成命题内容,但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Levinson,1983:87-88)。   话
布赖恩·卡斯特罗和亚历克斯·米勒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生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们的代表作《漂泊者》和《祖先游戏》在一定意义上都描述了主人公
1993年,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托尼·莫里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人。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大都是描写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和经历,并提出深刻的见解,以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两个引人注目的内容。自从1976年Halliday和Hasan发表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以来,衔接与连贯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语篇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