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大兴区近郊区6个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进行室内模拟柱实验,研究其在海绵城市雨水设施常用填料中的迁移规律与残留特征,并探讨浓度、pH、流速等因素对MTBE迁移规律的影响,从而为城市径流雨水污染防治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大兴区六种土地利用类型的36个径流雨水样品中,检出了46种VOCs,包括25种苯系物,20种卤代烃与1种醚类(甲基叔丁基醚),其中15种VOCs在所有雨水样本中均被检出;同时检出了72种SVOCs,包括24种苯系物,24种多环芳烃,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10种农药及药品,3种PCB与5种其它半挥发性有机物,其中27种SVOCs在所有雨水样本中均被检出。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降雨时间可能对径流雨水中VOCs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径流雨水中VOCs和SVOCs浓度随地点而变化,其变化受降雨强度、降雨量、径流量、汇水面、路面积尘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径流雨水中VOCs和SVOCs主要来自道路表面累积的污染物,部分来自降雨。苯系物和卤代芳烃主要来自化工厂;MTBE主要来自加油站和机动车汽油的排放泄漏;PAHs污染源主要是燃烧源和石油源在地表的累积;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主要来自于塑料制品在地表灰尘等颗粒物上的累积;农药及药品主要来自于附着在绿地植物和土壤上的农药;PCB及其它SVOCs可以认为其来源是工厂或其它化学行为产生。室内柱实验研究表明,MTBE在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与介质深度成反比,残留量与介质深度成正比,表明MTBE会随径流雨水向下迁移,对地下水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MTBE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弱于中砂,残留量高于中砂,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可能是导致差异的原因。渗滤液浓度和流速增加会促进MTBE的迁移速率,减少MTBE在介质中的残留,使其向下迁移能力变强,更快运移至地下深处;但渗滤液pH改变对MTBE的迁移规律和残留无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