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隧道掌子面的三维地震智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断层、岩溶等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时,易诱发塌方、泥水突涌等灾害。超前地质预报可提前获取掌子面前方围岩信息,降低灾害发生。现有地震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多以全空间地震波场传播模型为依据,在隧道壁上布置观测系统获取前方信息。然而多年工程实践表明探测可靠性仍需提高,主要问题包括:(1)实际隧道空间受掌子面、隧道壁等自由界面干扰并不完全遵守全空间波场传播规律,基于全空间模型的探测方式易出现误探、漏探;(2)迄今隧道地震波场传播及能量分布规律研究较少,波场特征认知不全面;(3)隧道壁上布置观测系统耗时长、成本高、可重复性差,不利于多次探测;(4)现阶段多采用人工方式实现异常体成像和解释,数据量过大时成像周期长、成本高、受人为影响大、多解性强。对此本文开展隧道地震波场特征分析,提出更满足真实波场传播规律的近似全空间模型,基于此研究符合该模型的高效、低成本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本文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不同激发-接收位置隧道地震波场传播、转换及能量分布规律,结合实际和数值模拟数据,提出更符合真实波场传播特征的近似全空间模型;其次,分析基于隧道壁探测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优缺点,提出更符合近似全空间模型的掌子面正向三维地震探测思路,从波场传播规律方面阐述该方法探测距离更远、探测精度更高、反射信息更可靠的原因;然后研究采集方法,从覆盖次数、方位角及偏移距方面分析掌子面与地表观测系统设计异同点和特殊性,结合数据处理思路探讨掌子面观测系统布置主要影响因素、衡量标准和质量控制参数,提出快速、低成本观测系统布置方式;再次,研究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结合掌子面采集数据偏移距小、受隧道壁及掌子面影响小、波组关系明确、数据量大等特点,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智能处理及解释思路。分析机器学习技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标签及样本数据制作方式、网络模型及参数选择等方面的难点,实现数据处理过程中繁琐、受人为影响因素大步骤的快速低成本智能处理;同时,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同隧道施工阶段采集的地震数据关联性模型构建方法,实现地震数据智能对比解释;最后实际实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大范围内异常体快速、高效成像,降低隧道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考察了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m2)、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表面活性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等多种因素对CTAB(SDBS)/正戊醇/石油醚/水体系溶水
简要介绍了离子液体的组成和制备方法,归纳了离子液体的优越性质,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和绿色溶剂在催化加氢、Diels-Alder反应等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提出离子液体解决
以酸化膨润土(SO4^2-/Bentonite)固体酸为催化剂、丁二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丁二酸二丁酯。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20℃下焙烧催化剂活性最好;考察了反应
给出小增益增长条件使得在此条件下快慢子系统的渐近稳定性能够保证其原奇摄动系统的相应稳定性,并给出估计摄动参数的稳定界的解析表示及其应用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