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近几年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本文以陇南市为例,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来,陇南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相伴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呈喇叭口型日益扩大。论文分析了陇南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因素,主要在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具有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不同的财政投资制度、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影响了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处于盲日、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一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本地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就业结构不合理;务工权益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论文提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平公正的新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通过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十分强烈,人民群众
学位
学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各种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并存,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社
农民主体性,是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所体现出来的规定性。农民的主体性,是发自农民自身的特性,所以,本文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民的主体性。本文从实践的基本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