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本院部分常规体检人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IC)及相关临床指标的研究分析:1.探讨本人群HbAIC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的相关关系。2.探讨在本研究人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C)筛查早期糖尿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HbAIC联合FPG的检测,在体检人群筛查早期糖尿病的意义及对筛查结果的影响;分析采用不同HbA,C诊断界值对临床诊断结果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应用HbAIC或HbAIC联合FPG诊断及大规模筛查早期糖尿病并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内容和过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及干部保健科,选用年龄>20岁、非妊娠者、无明确糖尿病史者或未服用降糖药物者,并且愿意进行糖尿病筛查的单位及个人,总计1337人(男850人,女487人)入组。检查当日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由公式“体重(kg)/身高2(m2)”计算。测量血压。收集并记录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血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及肌酐(Cr), FPG (mmol/L)、2hPG(mmol/L)及HbAIc(%)。常规体检FPG异常者(6.1mmol/l≤FPG≤11.0mmol/l)及HbAIC≥6.0%者一周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WH01999年诊断标准。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根据2009年国际专家委员会的《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Role of the A1C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以6.0%≤HbA,C≤6.5%者作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研究人群按HbA,C值分为6.0%≥HbA1C组及HbA,c<6.0%组,了解各组人群临床特征,并对HbA,C及FPG或者两者结合筛查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对HbA,。分级,对不同HbAIC组的FPG及2hPG与HbA1C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采用不同HbA,C诊断界值对临床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1337名受检者,男性850人,女性487人。年龄27~94岁,平均年龄52.30±12.06岁。其中76.7%的人年龄在40—59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21.3%;40岁以下人占2%。依据HbA1C将受检者分为两组,842人HbA,C<6.0%,占受检人群的62.9%,为糖尿病非高危人群,其中32人为空腹血糖升高者;495人HbA1C≥6.0%,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占受检人群的37.1%。HbA,C<6.0%组受检者的SBP、DBP、BMI、FPG,TG,LDL-C,UA, GGT及年龄显著低于HbA1C≥6.0%组,TC、ALT显著低于HbA1C≥6.0%的受检者。HDL-C显著高于HbA1C≥6.0%的受检者。两组比较AST无统计学差异。男性HbA,C≥6.0%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经OGTT确诊234人为新诊断的糖尿病,新诊断糖尿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比例为44.4%(234/527)。123(123/234)名新诊断的糖尿病为FPG≥7.0mmol/1,占新诊断糖尿病的52.6%;111人(111/234)为单纯OGTT餐后血糖≥11.1mmol/l,占新诊断糖尿病的47.4%。在OGTT试验糖尿病诊断阳性者中,单纯HbA1C≥6.5%为181人(181/234),占新诊断糖尿病的77.35%,单纯HbA,C≥6.3%者为215人(215/234),为新诊断糖尿病的91.88%。FPG≥7.0mmol/1结合HbA,C≥6.3%筛查本组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97.01%和79.37%。FPG≥7.0mmol/l结合HbAIC≥6.5%筛查本组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5.90%和93.12%。在总受检人群中HbAIC≥6.5%者为205人,占总受检者的15.3%;HbA,c≥6.3%者为287人,占总受检者的21.5%。对HbAIC与FPG及2hPG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PG及2hPG水平的升高与HbA,c水平升高有显著相关关系。对HbA,c与2hPG水平进行Pearson分析,在HbAIC5.5%~7.5%之间,2hPG与HbAIC有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HbAIC与FPG及2hPG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HbAIC5.5%~7.5%之间,2hPG与HbA,。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HbA,。在一定范围内较好的反应2hPG。2.HbA,C≥6.0%组受检者存在显著的多项代谢紊乱,本研究人群中男性糖尿病风险显著高于女性。3.HbA,C≥6.3%结合FPG≥7.0mmol/l可以有效提高早期糖尿病的检出率,优于单独使用FPG≥7.0mmol/1筛查糖尿病,两者结合可能是健康体检人群筛查早期糖尿病的最佳选择。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常规体检人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IC)及相关临床指标的研究分析,旨在:了解本健康体检人群HbAIC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探讨HbAIC在非糖尿病人群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或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明确HbAIC对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意义。研究方法、内容和过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及干部保健科,选用年龄>20岁、非妊娠者、无明确糖尿病史者或未服用降糖药物者,并且愿意进行糖尿病筛查的单位及个人,总计1337人(男850人,女487人)入组。检查当日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由公式“体重(kg)/身高2(m2)”计算。测量血压。收集并记录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血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及肌酐(Cr), FPG (mmol/L),2hPG(mmol/L)。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心血管危险因素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版)”进行修改。MS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版。根据2009年国际专家委员会及我国学者建议以HbA,C≥6.5%或HbA,C≥6.3%为糖尿病诊断界值,以6.0%≤HbA1C≤6.4%或6.0%≤HbA1C≤6.2%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结果:1337名资料完整者,男性850人,女性487人。年龄27~94岁,平均年龄52.30±12.06岁。分别以HbA,c6.3%及HbA,c6.5%为糖尿病诊断界值,每0.5为级差,以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或肥胖、高尿酸血症、年龄(男>45岁、女>55岁)、HbA,C≥6.0%及FPG≥6.1mmol/1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不同HbA,C组中的个体所拥有的危险因素进行个数统计。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有3~4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频数逐渐增多,在HbA1C≥6.5%或HbA1C≥6.3%组中的频数最高,而0-2个危险因素的频数逐渐减少。将受检者按照所拥有的危险因素个数分组为0、1、2、3及4个以上组,将不同组的危险因素的均值进行比较,HbAIC在不同危险因素个数组的均值随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除HDL-C外,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FPG、TC、TG、LDL及UA在不同危险因素个数组的均值随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HDL-C在0个危险因素组最高,4个危险因素组最低,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HbAIC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bA,C与2hPG相关性最强,FPG次之。结论: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心血管危险因素或代谢综合征组分的频数逐渐增多,非糖尿病人群(HbA1c<6.5%或HbA,C<6.3%)是心血管危险因素或代谢综合征高发人群;HbA1C水平与2hPG相关性强,可能是独立于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外的非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指标。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常规体检人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前列腺体积(PV)及相关临床指标的研究分析,旨在分析成年男性代谢综合征(MS)组分与PV的关系,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内容和过程:选择2010年5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体检且相关数据完整的成年男性资料。记录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和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腹部彩超测得前列腺三径(纵径、横径及前后径),计算PV。结果:体检者年龄40~87岁,平均55.6±12.3岁。把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bA1C、FPG、TC、TG、HDL-C及LDL-C按MS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与非正常组,BMI、SBP及HbA1C异常组的PV均较各自正常组的PV增大(P<0.001)。不同年龄男性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BMI、TC及LDL-C与PV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以及MS组分中BMI、SBP、血脂紊乱及HbA1C等因素与PV有相关关系,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BPH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