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固碳特征及碳氮转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氮循环在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碳氮循环也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有机氮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维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氮组分含量易受到土壤类型、耕作管理模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丰度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以重庆地区典型的紫色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水稻-小麦轮作(RW)、小麦-玉米轮作(WM)和水稻-冬闲田轮作(RF)下优化施肥处理(OP)、高投入传统施肥处理(HP)、不施氮肥处理(CN)及不施磷肥处理(CP)对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组分含量、碳氮循环关键酶活性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的碳氮循环过程及固碳机制,以期为我国西南地区化肥减量施用与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RW、RF和WM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不同,在三种轮作模式下不施磷肥施肥较其他施肥处理有着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以RF轮作配合不施磷肥施肥最高,其含量为17.2 g/kg,较RW轮作、WM轮作配合不施磷肥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4 g/kg和2.5 g/kg。同时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下土壤大团聚体各组分分布比例均以微团聚体(MOM)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未受保护的粗颗粒有机碳(c POC)比例、游离的粉黏粒有机碳(s+c_f)比例较低,但三种轮作模式下各施肥处理对土壤大团聚体各组分分布比例无明显影响。以及三种轮作模式各处理间的土壤大团聚体中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未受保护的粗颗粒有机碳(c POC)>受化学或生物化学保护的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受物理保护的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 POC),同一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但与RW和WM轮作相比,RF轮作使c POC含量分别提高了13.7%~31.1%和12.9%~36.8%,MOC含量分别提高了13.9%~22.8%和27.9%~50.7%。总之,与水稻-小麦轮作(RW)和小麦-玉米轮作(WM)相比,水稻-冬闲田轮作(RF)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累积和提高各组分的分布比例。(2)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的土壤全氮(TN)含量不同,以RF轮作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达1274.2~1419.6 mg/kg。土壤全氮变化主要受土壤酸解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三种轮作模式各处理间土壤酸解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但酸解态氮各组分含量变化却不相同,整体上看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下酸解态氮各组分含量排序为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有机氮含量占全氮比例排序为非酸解态氮>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其中WM轮作模式下可供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氨态氮含量最高。以及相关性分析可知,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的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全氮及有机氮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RF轮作和RW轮作中,土壤TN均与i POC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和0.681。在WM轮作中,土壤全氮与c POC、MOC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0.813。由此说明i POC、c POC和MOC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土壤氮素含量,土壤碳、氮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3)WM轮作各处理的土壤α-葡萄糖苷酶(S-α-GC)活性均高于RF轮作和RW轮作,RW轮作配合优化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β-木糖苷酶(S-β-XYS)活性和土壤β-葡萄糖苷酶(S-β-GC)活性,而土壤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S-NAG)活性和纤维二糖水解酶(S-C1)活性在三种轮作模式中无显著差异。RW轮作各处理的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S-LAP)活性均高于RF轮作和WM轮作,而土壤脲酶(S-UE)活性在RF轮作不施磷肥施肥处理中最高、在WM轮作高投入传统处理中最低。通径分析显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碳氮循环关键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RF轮作中S-α-GC活性主要受c POC影响,S-β-GC活性主要受i POC、c POC影响,S-NAG活性主要受SOC、氨基糖态氮影响,S-UE活性主要受氨基糖态氮影响;RW轮作中S-NAG活性主要受氨基糖态氮影响;WM轮作中S-α-GC活性主要受非酸解态氮、氨基糖态氮影响,S-β-GC活性主要受i POC影响,S-UE活性主要受c POC影响,S-LAP活性主要受铵态氮影响。(4)与RF轮作相比,RW轮作各处理的土壤nif H、ure C、gdh A基因拷贝数较高,nar G、nos Z基因拷贝数较低,说明RW轮作促进了土壤固氮作用和氨化过程,抑制了土壤反硝化过程。RW轮作各处理的土壤碳降解过程中半纤维素降解abf A、man A、xyl A基因拷贝数和土壤碳固定acc A、acs A、mct、rbc L、smt A、acs E基因拷贝数均高于RF轮作模式,说明RW轮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碳分解与碳固定过程。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氮固定基因、反硝化基因、氨化基因与碳分解基因、碳固定基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碳循环与氮循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促进,两者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其他文献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由于其分布范围狭窄以及人为捕捞和水利设施修建等原因,部分地区的种群已经出现小型化趋势。人工增殖放流是改善鱼类野生资源下降情况的有效手段。目前四川华鳊的人工繁殖已经取得初步成功。饲养时我们发现温度是影响雌鱼成功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对于温度,尤其是低温对鱼类繁殖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四川华鳊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
学位
近千年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的对比研究,对分析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我国学者在近千年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贡献了大量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这为该时段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针对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和现代暖期(Current Warm Per
镀金时代是指美国历史上自19世纪60年代南北内战后到19世纪90年代之间的时期。在镀金时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了在1894年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的目标,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铁路业,作为19世纪的新兴交通业,承担着沟通全美各地,进一步发展其他工商产业的重要职能,由此,铁路业也在镀金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作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支柱性产业。但伴随着快
具有良好机械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光学吸收行为和光电导率的A2BⅠBⅢX6和A2BⅣX6卤化物双钙钛矿可用于X射线光电导体或太阳能电池中的吸收层。实验上有关Cs2Au2X6(X=Cl,Br,I)、K2TeX6(X=Cl,Br,I)或Rb2BX6(B=Ti,Se,Pd;X=F,Cl,Br,I)双钙钛矿结构和物理性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其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
管制,通常指政府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方式,对行业和企业实行监管,以确保市场秩序,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逐渐在各个重要经济领域建立管制机构,完善监管体系。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与管制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保障是分不开的。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发展,旧有的管制体系逐渐僵化,给被管制的行业造成了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负面影响。同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
本文以麻栗坡龙树脚苗族作为研究对象,从血缘观念、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等方面系统阐述龙树脚苗族的亲属制度及其表现。本文由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七个部分组成。绪论由研究缘由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田野点简介、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五个部分组成,介绍了本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一章对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发掘在龙树脚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血缘观念与亲属关系,通过龙树脚村的婚姻案例分析,提炼龙树脚苗族婚姻类型和
在少数民族村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探讨是值得切入的窗口之一。本文选取云南昌宁县帕旭、芒石寨为调查点,探讨其近年来发生的由传统封闭到开放再到回归的变迁过程,以及背后的因素。本文认为传统社会资源是回归的支撑力量,村寨在抵抗了现代性风险的基础上凝聚、再造了新的认同形态,并在此展现出“本土性现代化”的实践特征。本文以村寨发展过程中,项目制为主的国家力量介入为转型节点。在此之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反法西斯国家关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罗斯福提出以6月14日为“联合国日”,不仅向美国国旗致敬,更向反法西斯诸国国旗致敬,这得到同盟国的一致赞同。“联合国日”的诞生,是战争危局下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团结的象征,成为中外开展外交互动的重要契机。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日”的机会,通过纪念庆典、广播致电、“联合国旗游行”、舆论宣传、游艺活动等方式,与英、美、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柑橘带的核心区,是我国最适宜柑橘生长的生态区域之一。截止2019年,重庆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2.2万公顷和295万吨,产值近300亿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明珠。近些年来,橘农误认为施肥量高则产量高,盲目施肥的问题日益突出,存在磷肥施用量高、土壤磷素累积量高、碳磷比失衡、环境风险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特别是有机磷)周转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加重三峡库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