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被誉为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第四位最重要的剧作家。他是美国黑人戏剧的领军人物,曾先后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剧评奖、托尼奖以及其他戏剧奖项和荣誉。他称自己为黑人文化斗士,高度赞扬非洲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戏剧创作之中。他的《匹兹堡》系列共含十部剧作品,这十部剧阐述了黑人在白人社会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以及黑人群体是如何面对这些悲惨的境遇艰难的探寻生存之路的。《钢琴课》是《匹兹堡》系列剧中的第四部,该剧将背景设定为20世纪30年代,围绕一对姐弟如何处理家族遗产——一架刻有祖先图腾的钢琴展开,通过争论是否卖掉家族遗产,探讨了非裔美国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问题。近年来,随着奥古斯特·威尔逊剧作研究的火热,这部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对该作品的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研究程度也更为深刻。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身份构建、黑人的双重意识、戏剧冲突,以及创作艺术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切入点。本篇论文旨在前人基础上,引用文化适应理论中的跨文化适应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探索黑人作为非主流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解决身份认同危机问题。本篇论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对奥古斯特·威尔逊以及《钢琴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然后对该作家以及该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体概述,最后点明本篇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主要从社会、文化和自身三个方面分析黑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身份重建的探索,具体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理论综述,系统介绍文化适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理论成果,重点介绍了本文选用的加拿大学者贝利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模型。该模型将非主流文化群体适应主流社会的过程概括为四种类型,即融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第二章通过描写黑人被奴役的历史,大萧条时期黑人更加艰难的生存状态,黑人妇女在社会上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作品中人物面对白人社会群体压迫所表现出的麻木顺从,来分析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社会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主流社会的压迫对黑人文化适应的阻碍。第三章通过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面对家族遗产不同的态度以及对白人文化代表耶稣的态度,分析他们的文化适应类型,进而阐释他们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剧中威利小子属于边缘化;与威利一样,温宁也是典型的边缘化人物;而伯尼丝属于分离类型。爱利则是全剧中唯一采取同化策略的人。第四章分析了剧中人物如何通过自我探索重建身份的问题,主要包括通过获得土地得到社会地位,通过与白人鬼魂的对抗获取来自祖先的精神力量。通过克服对钢琴的抗拒,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重拾文化身份以及回归南方这一精神家园,构建属于非裔美国人自己的身份。第三部分为结论。本部分概括了文化适应理论在剧中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系统分析了《钢琴课》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指出只有正视自己民族历史,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追求独立的社会身份,构建出完整的身份认同。根据贝利的理论,对于非主流文化群体,融合策略才是最理想的文化策略。文化适应者应该在保留自己身份特点的同时,积极融入主流社会,二者缺一不可。在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的今天,这一结论对于那些离开故土的人来说,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找到自己正确的身份定位,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