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CT定量指标建立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弥散功能受损的预测模型目的:探索出院时CT定量指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距发病5个月时存在肺弥散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COVID-19患者,其中普通型37例,重型53例。所有患者在出院时(距发病32[14,40]天)完成胸部CT扫描,采用联影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获得全肺及5个肺叶的CT定量指标,包括平均肺密度、肺容积、病灶相关定量值等。在距发病5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肺功能检查(PFT),并记录肺弥散功能检查、肺量计检查、肺容积检查等结果。当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实测值小于预计值的80%时认为该患者存在肺弥散功能异常。将90例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弥散功能异常组(1组,34例)、弥散功能正常组(2组,56例)。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1组和2组CT定量指标和PFT结果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恢复期患者弥散功能受损的预测因子。结果:90例患者中男35例,女55例,平均年龄为57(49.75,64.25)岁。距发病5个月时有37.80%(34/90)的患者存在肺弥散功能障碍。1组患者全肺平均肺密度(MLD)高于2组,通气功能良好肺组织体积占比(WAL%)低于2组(所有P<0.05),主要是由于双肺上叶、右肺中叶的CT定量指标在组间存在区别导致。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筛选出全肺WAL和左肺上叶(LUL)的WAL%与DLCO预测值占比(DLCO%)呈正相关(全肺WAL:P=0.002;WAL%LUL:P=0.004)。多元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出全肺MLD和MLDLUL为距发病5个月时肺弥散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全肺MLD:OR[95%CI]:1.011[1.001,1.02],P=0.035;MLDLUL:OR[95%CI]:1.016[1.004,1.027],P=0.008)。结论:距发病5个月时仍有超过1/3的COVID-19患者存在肺弥散功能障碍。基于出院时CT定量的通气功能良好肺组织和平均肺密度可用于预测COVID-19恢复期患者的肺弥散功能情况。第二部分:CT肺功能成像在评估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究基于双气相(深吸气相、深呼气相)扫描的CT肺功能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7例COVID-19患者(普通型37例,重型50例)在距发病5个月时完成了临床肺功能检查及CT肺功能成像扫描,并根据临床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通气功能异常组(38例)和通气功能正常组(49例)。另招募51例健康志愿者,依据性别、年龄从中筛选出与通气功能异常组相匹配的对照组1(38例),以及与通气功能正常组相匹配的对照组2(49例)。采用Philips Intelli Space Portal的肺功能软件分析CT肺功能成像图像,获得受试者全肺及5个分肺叶的定量指标,包括:吸气相肺容积(LVin)、呼气相肺容积(LVex)、通气功能良好的肺组织体积占比(WAL%)。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比较通气功能异常组与对照组1、通气功能正常组与对照组2之间各CT肺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87例患者中男34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7(49.50,64.50)岁。41例(47.13%)COVID-19恢复期患者存在通气功能异常。通气功能异常组与对照组1之间LVin-全肺、LVex-全肺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但全肺WAL%低于对照组1(P=0.027),且LVin-右肺下叶及双肺下叶WAL%均较对照组1低(所有P<0.05)。通气功能正常组与对照组2之间的全肺及5个肺叶的CT定量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结论:在COVID-19恢复期时需关注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状况。基于CT肺功能成像获得的反映非病灶区域的WAL%以及双肺下叶相关定量指标在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评估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