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脱贫地区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的区域实现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已经步入剩余贫困户的艰巨性、易返贫贫困户的脆弱性、已脱贫户的迷茫性与相对贫困户的复杂性交织叠加的新阶段。同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等论述相继提出,扶贫事业出现重大转向。如何发挥好产业扶贫这一覆盖群体最广、带动人口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模式,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准确性,助力扶贫产业项目提升与接续转型,加强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的系统性与长效性,对于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加快解决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四川省脱贫地区自然地理差异显著,不同地理区域内脱贫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既有规律性与普适性,同时也存在差异化与针对性,探寻共性和洞察个性是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研究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科学界定了关于脱贫地区产业扶贫转型升级区域实现的相关概念,并结合反贫困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与区域分工理论的合理内核,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核心理念,对产业扶贫转型升级及其区域实现进行了机理分析。通过对四川省14个脱贫地区的实地走访,将四川省地理分区与脱贫地区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相结合,对区域实现进行了科学划分。在对四川省两大地理区域产业扶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产业扶贫的现实情况与主要特点、现实矛盾与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确定了以区域实现脱贫地区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其次,于2019年12月-2020年9月间,对两大地理区域内4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域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发放,充分了解现实情况并获取一手数据,构建了涵盖自然地理因素、产业体系因素、市场培育因素、组织建设因素、地域文化因素、产业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成效七个方面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产业扶贫转型升级路径的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进行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四川省与省内两大地理区域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地区的自然地理对市场培育、产业扶贫成效均有直接正向影响。(2)脱贫丘陵地区内产业体系对产业扶贫成效的直接正向影响均最高,脱贫高原山地地区内产业扶贫政策效应最显著。(3)自然地理、产业体系、市场培育、组织建设对产业扶贫成效均有直接正向影响。(4)地域文化与产业扶贫政策存在相互影响。(5)产业扶贫政策对自然地理、产业体系、市场培育、组织建设与产业扶贫成效均有直接正向影响。(6)不同地区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的路径各有特点,部分地区存在自然地理对产业体系、市场培育对产业体系、组织建设对市场培育、地域文化对产业扶贫成效的单向直接正向影响。进而针对不同区域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差异化的自身定位与战略目标、提升手段与路径选择。最后,从以乡村振兴战略破解机制建立中长效的矛盾;以精准识别破解机制建立中识别的矛盾;以基层群众自治破解机制建立中管理的矛盾;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破解机制建立中市场的矛盾;以制度优势和党的领导破解机制建立中发展的矛盾五个方面对产业扶贫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在研究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试图探索产业扶贫在地理分区视域下转型升级的不同路径。研究有助于推动产业扶贫的新实践与新路径,延续和发展以产业扶贫实践为基础的宝贵经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以研究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切实提升剩余贫困群体、易返贫贫困群体、已脱贫群体与相对贫困群体以满足感与获得感为核心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参与到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中,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其中制造业作为出口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其价格变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投入选择以及对外出口策略的实施。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我国制造业出口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系统而全面地评估劳动力成本上
学位
乡村振兴政策号召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农村三产融合趋势愈发强烈。在实践中,多地的农村三产融合强调发展二三产业,但农业始终是农村发展的根基,因此有人认为农村三产融合会导致“非农化”风险,从而不利于农村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劳动生产率理论等,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过程,并对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农村三产融合是否会导致“非农化”风险问题提供答案借鉴,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