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北京市野鸭湖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物种组成进行了对比。本次实验于2008年4月在野鸭湖湿地妫水河附近根据现场植被情况垂直于河岸选取3个大的样带,每个样带宽约50m,然后平行于河岸根据现场的植被类型划分为5个区带,分为退水1年以下、退水1-3年、退水3-5年、退水5-7年以及7-10年。每个区带按照距离平均取5个样点,这75个取样位点1998年前均位于水位线以下,每个样点用直径为5cm的土壤取样器取样3次,一共采集土壤样方150个,采用种子萌发法估算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子的种类和数量。萌发实验持续到2008年8月不再有新的物种萌发结束。75个取样地点的土壤种子库中共萌发25科48属78种植物,种子库的总平均密度为19456±4916.6粒/m~2,其中典型的湿地植物有36种,占总数的46.2%,萌发物种数量最多的是退水5-7年,共萌发物种48种,其次依次为退水3-5年,物种数39种、退水1-3年和退水1年以下均为37种,退水7-10年物种数量最少,为34种。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萌发植物的平均密度最大的区域是退水5-7年,为23893.3粒/m~2,最少的区域是退水7-10年,萌发植物的平均密度最小,为13520粒/m~2。在所有萌发的物种中,不同种类植物的萌发数量之间差异显著,萌发数量最大的前五种植物依次是金鱼藻、扁杆藨草、稗子、酸膜叶蓼、独行菜。在不同的土层所萌发的物种中,0~5cm土层所萌发的幼苗的种类和数量都要显著高于5~10cm土层。0~5cm土层所萌发的幼苗总数为2540株,占全部萌发数量的69.63%。分别于2008年5月、7月和9月对原土壤采集地点进行地表植被调查,代表春夏秋3个季节物候特征。三次植被调查共设置1m×1m样方75个,发现植物24科54属74种(可鉴定种数)。春季调查时发现的各样点的平均物种数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对各点的地表植被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由于人为干扰和物象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各个不同区带的取样点在相同季节内以及在相同区带的取样位点在不同的季节内生物多样性指数并不一样。本研究发现土壤种子库和地表植被物种组成存在差异显著,地表植被的物种数多于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数。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在春季最高,为0.2615±0.0753、夏季次之,为0.2219±0.0771,秋季最少,为0.1841±0.0426,相似性系数都比较低,不同退水时间区域内,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退水5-7年,为0.2778±0.0539,最低的为退水1年以下,为0.1576±0.0369。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非生物物质——水分的不同而引起的,还存在植物的繁殖方式、萌发要求、人为干扰、物象变化和实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野鸭湖湿地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以及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以期能寻求一种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野鸭湖湿地有效的、低成本的、适应范围广的恢复技术和方法,针对性的选择最具活力的土壤种子库,来改善野鸭湖湿地的自然环境,保护野鸭湖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保持官厅水库的生态和水质安全。实验证明退水5-7年的土壤种子库中存在最多的各种类型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湿地植物种子。湿地土壤种子库在湿地的保护和受损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湿地恢复可通过控制恢复和重建区域的条件,采用土壤种子库作为主要恢复手段,通过移植土壤和控制水位等条件能很好达到恢复的目的,形成湿地植被物种丰富、植被景观性较好、生态功能较为完善、生态结构基本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