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条件下微型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坡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微型桩边坡支护是一种新的边坡支护方式。与传统的抗滑维稳支撑结构相比,微型桩具有施工快捷方便,体积小,施工快速,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微型桩作为控制滑坡稳定性的新技术,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晚,且对项目的实际使用多为经验法,相关设计理论等也还不完善。关于微型桩加固的目前研究正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对于雨后的微型桩边坡修复工程,这对微型桩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是非常不利的。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微型桩支护边坡作用下微型桩内部应力分布,桩侧土压力分布和桩顶位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前,采用分层填筑的方法由坡底向坡顶制作边坡,由于制作顺序是从下而上进行,因此存在下层坡体被过多击实的问题。从而导致边坡上层土体相较于下层而言较松,加载后变形大。微型桩的受力特点大致相同,但同一根桩上、中、下部位受力特点有明显差别。表现为中部应变最大,下部应变其次,上部应变最小,且桩体上部应变值为负,由此可以推断桩体由下到上弯矩方向相反,中部是反弯点;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针对室内模型试验建立降雨入渗条件下微型桩支护边坡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雨后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分析了降雨持续时间和桩间距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边坡土体的饱和度增加;由于微型桩的阻塞作用,微型桩位置处土体左右饱和度始终呈现出阶梯型变化,与无桩边坡区别明显;边坡的应力也随着降雨而变化,并且桩侧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表明随着潜在滑动面的发展,微型桩在逐渐发挥阻碍作用。
  比较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模拟表明,微型桩结构对于滑坡的加固效果明显,与传统的抗滑桩结构相比,微型桩属于柔性支护,其虽然不能像传统的支护桩一样单独发挥加固作用,但其可通过微型桩群桩之间相互作用而改善其自身刚度不足等缺陷,因此,微型桩多被认为是一种支护系统,通过桩与桩之前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支护的效果,其为进一步研究微型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全光纤干涉式光纤传感器是近年来,继光纤光栅类传感器之后出现的一种更高精度、结构多样和易于实现的传感器,该类传感器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和产品开发商们的广泛关注,也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全光纤传感器之一.全光纤干涉式传感器结构多样,参与传感的模式种类繁多,传感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是实现该类传感器优化设计的关键.  本论文以全光纤干涉式传感器中的传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
学位
期刊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比如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应用,开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资源需求巨大的移动应用给资源不足和电池容量有限的移动设备带来了巨大压力。移动云计算将移动应用的数据以及计算任务卸载到云中,利用不属于移动设备本身的资源来执行移动应用,因此解决了移动智能设备资源短缺的问题。移动设备之外能够用来存储数据以及进行计算的基础设施被称之为移动云。同时,移动用户
学位
学位
学位
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起着连接梁柱、传递分配内力和协调结构变形的重要作用,历次地震震害调查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类结构的破坏多集中在节点核心区及其附近区域,因节点失效引起的结构破坏一般难以修复。要使结构满足延性框架中的“强柱弱梁”抗震设计原则,则截面尺寸往往过大或箍筋配置较多,给施工带来较大麻烦,同时难以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  PVA(聚乙烯醇)纤维作为近年来应用于结构抗震关键部位的一种外掺纤维
无网格方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数值方法,由于不需要网格,只需要节点信息,不存在网格移动和网格畸变,因此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计算精度高等优点,已成为科学和工程计算方法研究的热点,也是科学和工程计算发展的趋势。  将共轭复变量移动最小二乘法引入无单元Galerkin方法而形成的共轭复变量无单元Galerkin方法,可有效地解决无单元Galerkin方法存在的配点过多、计算量大等问题。共轭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