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采用《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02年间的数据,针对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特点,对影响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作者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可能因素有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这些可能因素,作者先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影响辽宁省1985-200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据计量结果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值较大,并没有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显著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工业化。在辽宁省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与工业化程度的影响是同向变化的。工业化水平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显著。但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是反向的,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向非农业转移,必须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
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例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不显著。
通过对影响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因素分析中,作者认为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要提高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