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移植”与“就近转型”: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g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很早就已经发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迁移的速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目前,农民工的迁移流动从迁移距离来看,主要有就地迁移和外地务工两种主要模式。外地务工的农民工在务工当地面临许多现实难题,并且由于远离生养于兹的乡土社会,社会关系的断裂导致其在务工地面临社会网络建构的新困境。为此,出于无奈,在城市选择聚居,重建乡土社会,移植乡土性就成为大多数农民工追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样一种聚居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很难实现突围。因此,从功能上看,这样一种聚居区并非农民工的最终归宿,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暂时落脚和向上流动的跳板而存在的。然而,对国内落脚城市的研究表明,这种群体聚居模式造成的与市民的居住空间隔离不利于两个群体的接触和交往,使两个群体很难实现实现互动与融合,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此,有必要寻求新的农民工转移市民化路径。而就近城镇转移市民化正是这样一种替代性的选择。研究回顾了对城镇就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从务工境遇、生活体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城镇就近转移市民化相对于外地务工市民化的诸种优势。从社会网络和社会距离为分析视角,指出这种人口转移市民化的模式对于降低农民工的市民化成本、减轻市民化的阻力、提高市民化转型速度、提高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村改居”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而新兴起的一种城市化方式,村改居社区的居民构成不仅是单一的村民,社区中外来新居民甚至会远远多于原来的村民,这对熟悉了村落生活的村民是一
留守儿童,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产物,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学术界,众多学者从人口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学科视角对该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果丰富。但缺
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与子女间双向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代际支持作用于老人生活满意度的过程机制,同时对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关系进行了分析。文章在对
学位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S村是豫北地区一个普通的行政村,该村历来都有早婚的传统,日益开放、现代化的农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从全球发展来看,各种社会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大有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扩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口号,主张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促进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