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银行资本配置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现行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监管框架对于银行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银行的微观行为调整导致的信贷紧缩等监管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银行资本配置机制是外部资本监管影响银行行为的重要渠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监管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部分调整模型框架(partial adjustmentframework)和联立方程(simultaneous equation)等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监管对于银行的资本水平和组合的风险水平的影响等问题。从银行资本配置的视角出发,本文研究了资本监管对于传统型银行资本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型银行在外部监管资本约束下,将会按照监管模型来实施自身的资本配置。现行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框架的实施,将迫使银行对其产品和业务线采用基于风险调整的监管资本配置,进而以此为基准进行资产的业绩衡量,并进行相应资产配置的调整。这导致了银行的资产组合构成由风险权重高的资产向风险权重低的资产转换,由此可以解释银行减少贷款、增加持有债券等资产组合调整行为,并可据此解释银行对贷款的紧缩行为以及信贷紧缩效应的产生;在具有相同监管风险权重的贷款资产的内部结构组成上,由于低风险的贷款比高风险贷款有更低的期望收益,而二者面临相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配置资本收益率的差异决定了银行在组合中将倾向于持有高风险贷款,而不是较安全的低风险贷款资产,因此,银行将不会从事某些较安全但面临过高监管资本要求的业务。银行在资本配置过程中将会追求有效监管资本要求的最小化,现行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框架对风险的计量偏差,导致了监管资本要求同经济资本要求的差异,推动了银行的监管资本套利活动。监管资本套利活动可以充当监管安全阀,有效降低设置过高的监管资本要求,从而使得银行能够继续从事那些较安全、低风险但面临过高监管资本要求的业务,而不是选择退出该类业务,从而缓解对银行资产配置的扭曲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监管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资本不足的银行相对于资本充足的银行以更大的幅度提升了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这表明,资本监管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原有资本不足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在这方面基本实现了原有的政策意图。第二,风险水平的变化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银行在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同时伴随着资产风险水平的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部分是通过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来实现的,这同本文理论分析的结论相一致。在外部资本监管的冲击下,传统银行进行了资产组合调整,实施资产组合从高风险权重资产向低风险权重资产的转换,在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同时,伴随着资产组合风险水平的降低。第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其贷款增长率的变动呈现正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在贷款的增长率方面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紧缩趋势,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的贷款增长产生更强的紧缩效应。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监管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