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哲学较早就对知行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知行观。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研究集中在认识论上,忽视了它的本体论和人生论(伦理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认识论角度研究知行,实际就是从知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没有从人是伦理道德的存在的角度来理解、研究知行。即只看到人的生活有稳定性、规律性、必然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活有变动性、自由性、偶然性的一面。知行与人的生活存在是同一的,不在于以一方去统一另一方,或两者既平行又独立。知和行,即理论和实践应视为人的两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一切人类的生活不外乎这两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应对和处理自身同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都以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它们是人把握人自身以及他以外的世界的两种方式,而且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方式。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它们是人的存在形式。知和行、理论和实践,作为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存在形式,中外哲学工作者重视对它们的研究,也引起很多的争论。争论集中在这两者究竟谁是基础的问题上,即知、理论,还是行、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解决上述争论的途径:一是平行的即二元论的。承认两者都是人的存在形式,无必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二是一元论的。两者的其中之一是基础和根本,另一个是派生的和生成的。三是合一论的。两者合一的基础不在其中之一,而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人的存在本身。本文采取第三种途径来解决知行、理论和实践问题。 知行之间对立的根源在于将两者分属不同的问题域,认为它们分别解决人的不同问题,而不是同一个问题。这种情形造成认为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地位,<WP=6>一方不需要另一方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将知行视为人的手段,视为达到人的某种目的和需要的手段,而不是人的目的本身。知行两者合一的基础是人的生活的存在:自由和解放的历史的显现、生成过程。这种合一不是静态的合一,而是动态的即在显现、生成过程中的合一。知行只能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对于理解知行的本真含义,进而反思和重新认识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含义及其关系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今天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愈来愈狭窄,局限在生产技术的范畴内,忽视了生产技术范畴和伦理道德范畴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造成了两者的对立,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消极作用。知和行,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对它们的含义、关系以及它们统一的基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如科学与自由、理论与实践以及人的本质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