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处于由农业发展方式变化带来更多环境污染的阶段,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其引发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使农村环境急剧恶化,食品安全性受到质疑,这可能导致农业自身发展面临更多的困难。“十二五”时期,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等更高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突破生态环境等的制约,归根到底在于加快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本文基于1988-2008年苏南四市宏观层面的数据,核算并分析了农业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演变规律;检验了经济增长与TN、TP、COD排放强度的关系是否符合EKC假说;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发展方式对TN、TP、COD排放强度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构建了农业发展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层次揭示了经济增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了经济增长,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必然有一定的农业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基于经济增长的EKC分解理论,将农业发展方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污效应三个效应,具体细化为农业投入规模、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其中农业投入规模属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属于结构效应,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态建设属于减污效应。农业发展方式通过这五个方面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影响。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运用面板数据检验经济增长与TN、TP、COD排放强度的关系是否符合EKC假说,并通过地均实际农林牧渔产值、种植结构、农业结构、劳均耕地面积、科技进步率、观光休闲农业的推行六个指标,深入地分析农业发展方式对TN、TP、COD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苏南四市经济增长与TN、TP、COD排放强度的关系符合EKC假说,转折点分别出现在人均实际GDP37496.91元、36576.92元、40233.80元处,苏南四市2008年实际人均GDP都低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端。因此,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仍将继续加大,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地均实际农林牧渔产值、农业结构、劳均耕地面积对TN、TP、COD三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相同,符号为正。种植结构、科技进步率对TN、TP、COD三类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相同,符号为负。观光休闲农业的推行在TN排放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负,但在TP、COD排放模型均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随着农业投入、劳均耕地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畜禽养殖量的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将继续恶化;而科技进步、观光休闲农业的推行将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十二五”期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包括:(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体系;(2)促进科技创新,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环保意识;(4)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结合化肥减量化措施;(5)注重农业生态建设,挖掘农业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