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在1983年发现的一种螺杆状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它可在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定植数十年,引起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已将该菌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但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CagA蛋白是由H.pylori分泌的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它是由cagA基因编码的一个120-145kDa的蛋白质。目前认为cagA阳性菌株比cagA阴性菌株有更大的毒性,并增加了胃癌的发病率。当cagA阳性菌株感染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后,就会将CagA蛋白通过Ⅳ型分泌系统注射到胃粘膜上皮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CagA蛋白定位在质膜内表面,一方面可以在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作用下,其C末端的EPIYA模序中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修饰,磷酸化的CagA蛋白可与SHP-2中的SH2结构域结合,并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激活的SHP-2可以参与MAPK/MEK/ERK途径,这一途径的异常可引起细胞过渡增殖,细胞表型改变,如引起细胞扩散、“蜂鸟样”延长的细胞形态;另一方面CagA蛋白还可通过不依赖于酪氨酸磷酸化的方式与其他信号分子如Grb2,c-Met受体以及PLCγ结合,参与Raf/MEK/MAPK信号途径;引起细胞增殖异常及细胞形态的改变。cagA阳性菌株还可以激活β-catenin并引起β-catenin由胞浆向细胞核转位、聚集,进入细胞核的β-catenin可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最近的研究还发现CagA在AGS细胞中通过PLCγ-Ca2+-calcineurin信号途径激活NFAT,并介导胞浆内的NFAT向核内移位,核内的NFAT结合DNA的特定序列,转录激活靶基因P21。表达增加的P21使胃上皮细胞停滞在G1期,继而导致细胞的衰老、凋亡或肠上皮化生。这与CagA参与Ras/Raf/MEK/MAPK信号途径,引起细胞增殖的结果是矛盾的。因此目前关于CagA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弄清楚。 目前关于CagA致病机制的探讨大都采用胃癌细胞株,如AGS,KatoⅢ等。这些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自身的受体系统,其遗传背景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抑癌基因在这些肿瘤细胞中表达完全缺失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