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体外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与分支TEVAR技术在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差异,筛选不同腔内技术的适应症。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5日至2019年10月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诊疗的79例需重建LSA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支架组(f TEVAR组,简写为f组)和分支支架组(b TEVAR组,简写为b组),进行对比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二次手术干预率等。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影像资料采用专业软件进行重建,观察分支动脉通畅性和测量主动脉各平面的真假腔的面积变化,对比两组分支动脉通畅情况和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共纳入f组50例,b组29例,两组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解剖适应症选择方面,f组近端锚定区长度显著大于b组(10.4±6.0vs 5.2±7.5,p=0.039)。术中结果:f组和b组动脉瘤或夹层均获得有效封堵,手术成功率(100%vs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LSA均获得重建。f组中2例早期病例因定位不准中转为烟囱技术,但两组术中支架释放成功率(96%vs 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术毕造影发现微量Ia型内漏1例(未予处理),但两组术中Ia型内漏发生率(2.0%vs 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主动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0%vs 0%)和死亡率(0%vs 0%)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b组(84.2±16.3min,p<0.05)。围手术期结果:f组和b组平均住院时间(14.9±5.0 vs 14.6±8.7天)无显著性差异(p=0.857)。b组手术费用(162005.7±4990.9元)显著高于f组(142995.6±11017.8元,p<0.05)。f组术毕造影发现的微量Ia型内漏消失。f组和b组新发I型内漏发生率(0%vs 0%)、III型内漏发生率(2.0%vs 0%)、夹层逆撕发生率(0%vs 3.5%)、新发急性脑栓塞率(2.0%vs 0%)、入路并发症发生率(2.0%vs 3.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1例于术后一周再次手术采用封堵器和弹簧圈成功封堵III型内漏,1例再次手术行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修补术。b组1例因术后一周出现夹层逆撕行二次开放手术治疗,1例再次手术行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修补术,但两组二次手术干预率(4.0%vs 6.9%)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LSA均保持通畅,无死亡病例。近期(6-12月)随访期结果:f组和b组的新发并发症发生率(8.0%vs 13.8%),支架相关并发症率(6.0%vs 3.5%)、内漏率(0%vs 0%)、新发脑栓塞、脊髓缺血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率(0%vs 0%)以及支架远端动脉瘤形成率(6.0%vs 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和b组LSA通畅率(100%vs 96.6%)及支架移位率(0%vs 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发生LSA闭塞1例,二次手术置入支架治疗,两组二次手术干预率(0%vs 3.5%)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支架相关死亡率(0%vs 0%)及全因死亡率(4.0%vs 3.5%)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获得f组24例和b组15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有效测量数据。两组术后支架段真腔增大,假腔减小,b组真腔增大显著高于f组(p<0.05),b组假腔减小亦高于f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非支架段整体变化趋势与支架段相似,但变化幅度较小,部分出现术后真腔减小、假腔增大,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动脉支架段术后重塑效果优于非支架段。结论:1、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与分支TEVAR技术重建LSA治疗主动脉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两种技术在支架段主动脉重塑方面近期效果良好,且分支TEVAR技术略优于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中远期结果尚待评估;3、分支TEVAR技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4、分支TEVAR技术未破坏支架结构,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5、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的耗材价格更低,具有更好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