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出台的一项惠民政策,作为一项医疗保险制度,其直接的政策目标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降低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其间接的政策目标是通过补偿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对医疗机构的准入、监管制度等实现对农村居民合理就医的导向作用。对比第四次、第三次以及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就医流向在新农合实施以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量化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居民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对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及形成农村居民合理就医格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明确全国2004~2011年新农合运行情况、理清新农合政策中与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量化新农合与农村居民就医流向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制定和调整新农合政策提供依据。具体目标为:(1)明确我国新农合2004~2011年间的运行情况;(2)理清新农合政策中与引导就医有关的规定;(3)分析新农合的实施对农村居民就医流向的影响;(4)为促进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其对农村居民的就医引导作用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新农合政策文件等二手资料以及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CHNS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是一项进行了多年的纵向追踪调查。研究选取CHNS项目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1年共5期9个省份的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分析。经数据库合并筛选后,共获得样本县180个,调查家庭14405户,调查对象37614名。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2004-2011年我国新农合运行情况和样本县相关指标;采用二手资料分析理清了新农合制度中与引导居民合理就医有关的规定;主要利用基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到县域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就医流向的影响。研究主要结果(1)新农合的实施可使农村居民到村诊所的就诊比例上升1.20-1.70个百分点,但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新农合的实施可使农村居民到乡镇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例上升1.84-2.13个百分点,且时间趋势表明,影响具有持续性;(3)新农合的实施可使农村居民到县级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例下降3.87-5.94个百分点,时间趋势表明,影响亦具有持续性。研究结论新农合可促进农村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尤其是乡镇医疗机构,但作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新农合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政策实施落实过程中存在偏差所致。政策建议(1)适当拉开县域内新农合报销比例,充分发挥新农合的导向作用;(2)落实并完善新农合双向转诊制度;(3)改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方式,健全准入退出机制;(4)加强政策宣传,培养农村居民理性就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