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传播语境下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数字人文的背景下,由于新兴技术的影响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在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研究方面,大多集中于结合前沿数字技术对其进行从上到下的宏观研究,对少数民族非遗实际传承发展情况缺少一种微观的考量。本课题在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数字化设计研究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非遗本身的民间艺术特性,以云南南美乡拉祜族作为研究主体,从民族内部出发,重视非遗的民族认同度,切实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结合传播学中最新的研究热点“小众传播”,抓住小众传播不断崛起的机遇,利用小众传播的“长尾”特征,为非遗数字化设计研究提供个性化的微观语境,构建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相结合的拉祜族非遗数字化设计路径。以南美拉祜族作为案例,展开具体的研究与实践,为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设计提供跨学科研究的案例指导。文章将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明确了小众传播与数字化设计结合的研究路径。第二章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拉祜族非遗的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为后文的论述进行事实铺垫;第三章与第四章是研究的理论重点,对小众传播与数字化设计融合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探索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进行拉祜族非遗数字化设计的小众传播路径构建,结合国内外优秀的非遗数字化设计案例分析,为小众传播语境下拉祜族非遗数字化设计提供思路与方法,并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第五章为小众传播语境下拉祜族非遗数字化设计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依托小众传播语境,以“秘境”为主题,分为数字展示与数字传播两方面,以小程序为依托,从数字储存、数字传播、数字展示等多角度进行拉祜族非遗的数字化设计,将拉祜族非遗的数字化设计与传播进一步紧密的结合,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通过传播的力量,为拉祜族非遗传承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南崖村拥有大量传统生土民居建筑,但是很多生土民居都已破旧不堪甚至荒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落的整体环境与整个村落的精神面貌及村民的自我认同息息相关,本着环境艺术的学科优势,本文从民居内部环境改造与村落的艺术介入两个层面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艺术等手段,实现南崖村传统生土民居村落环境的改造。第一,深入调研鲁中南崖村生土民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南崖村传统生
英国宪法的法典化争议再一次引发了学界对“宪法应该规定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理论和各国实践各不相同,尚未有明确解答。英国宪法的复杂性亦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难以窥得全貌。因此本文换一个角度探讨,从世界各国实然宪法文本着手,运用统计和比较方法,试图通过建立一般性宪法模型来分析英国宪法所“缺失”的主题,以系统认识英国宪法。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
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以群众利益为重,切实为民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着力加强民生建设,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自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我国国情出发,多次强调民生问题,阐明自己的“民生观”,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优化生态环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改善民生
历史文化名村是文物保存丰富,历史悠久,传统风貌和格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是五千年岁月积累的文化瑰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保护资金短缺,法规体系不健全,缺少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另一方过度开发旅游,游客人数增多,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政府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出台法规政策,编制保护规划,但是效果并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考察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职业院校也面临新的挑战。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必须对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此为研究背景,研究职业院校如何才能通过审计的监督机制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前对职业院校的审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