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饲养繁育承担着重建野生种群和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的艰巨任务,作为珍贵的药用动物,林麝资源保护与利用凝聚着各种利害冲突。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着手林麝的人工驯养繁育,林麝饲养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林麝饲料及营养问题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各林麝饲养单位采用家畜饲料配方或提供较为单一的天然植物,迄今尚缺乏林麝食物选择及营养对策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对圈养林麝的食物偏好、摄食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氨基酸平衡性及外源单宁对其肠道免疫等方面开展初步研究,以期为人工繁育林麝提供理论指导、野生林麝栖息地评价、改造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林麝对食源植物的嗅闻频次和嗅闻时间随着月份呈递减趋势,且不同月份的嗅闻频次及时间呈显著差异(P<0.05)。林麝的摄食量与觅食频次和觅食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麝在五月、六月、七月和八月分别对6种、7种、4种和6种植物表现出正选择,其余植物均为负选择,其中山荆子、南蛇藤和苦楝始终为正选择植物。2.林麝天然摄食植物中常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均较为丰富,林麝摄食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林麝摄食量与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它矿物质元素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林麝天然摄食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积累量存在时间差异:六月份正负选择植物中缩合单宁含量的差异性显著(P<0.05)。七月份主要摄食植物的摄取量与简单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八月份主要摄食植物的摄取量与总酚和单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林麝天然摄食植物中异亮氨酸(Ile)、苏氨酸(Thr)和缬氨酸(Val)含量与模式氨基酸接近,亮氨酸(Leu)和苯丙氨酸+酪氨酸(Tyr+Phe)含量相对过剩,蛋氨酸+胱氨酸(Met+Cys)及部分植物的赖氨酸(Lys)相对不足。五味子的氨基酸平衡性最佳(63.22),杜仲的氨基酸平衡性最差(45.81);杜仲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Lys),其它植物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5.外源植物单宁对林麝的摄食量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梯度单宁饲料的摄食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及Ⅲ梯度组,饲喂期及饲喂后期林麝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饲喂前期;但Ⅳ梯度,喂期及饲喂后期林麝的SIgA水平均低于饲喂前期。不同单宁梯度饲喂组间,饲喂期和饲喂后期的SIgA增长速率均呈显著差异(P<0.05)。依据研究结果,我们对林麝人工繁育及种群恢复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人工投饲或食源植物种植可重点考虑四个月均呈正选择的山荆子、南蛇藤和苦楝;人工饲料中可适当提高钾元素含量,保证瘤胃正常发酵,提高饲料消化率;针对性补充蛋氨酸+胱氨酸含量较高的饲草,提高食源植物氨基酸营养平衡性;确保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饲草中含有适量的天然植物次生代谢物,遵循其自然食性特点及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