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强化污泥破解效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us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高速发展,污泥产量日益增加,妥善处理处置污泥的问题迫在眉睫。污泥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水解作为污泥厌氧消化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限速步骤。本文针对剩余污泥水解过程较慢、需要时间较长的问题,采用高效、环保的溶菌酶预处理污泥,促进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并通过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与溶菌酶联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溶菌酶的可持续作用时间、对污泥的水解和细胞破解效能;采用从经过溶菌酶驯化处理的污泥系统中筛选高产溶菌酶菌株的方法,得到产溶菌酶活性较高、抑菌谱较广的产溶菌酶菌株,考察了环境条件对菌株的产酶影响;利用菌株产溶菌酶预处理污泥,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污泥水解的影响,并采用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的方式,强化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效能。
  投加溶菌酶对污泥水解和细胞破解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能够促进污泥水解和破解,溶菌酶投量为150mg/gSS时污泥中SCOD、多糖和蛋白的释出量分别为236.5、58.6和662.7mg/L,在0~150mg/gSS范围内,增加溶菌酶的投量能够提高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最优溶菌酶投量为150mg/gSS,该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程度分别为20.2%和65.0%。针对剩余污泥不够分散、溶菌酶投加后易被污泥中复杂的有机物所捕获从而难以持续促进污泥水解的问题,研究了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用促进污泥水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联合预处理能够极大提升污泥的水解和破解效果,改善污泥的分散性能,并延长溶菌酶的可持续作用时间,鼠李糖脂投量为0.3g/gSS时,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SCOD、蛋白和多糖的释出量比单独鼠李糖脂和单独溶菌酶处理后污泥中释出相应有机物之和高出了1196.9、792.5和133.5mg/L,在0~0.5g/gSS范围内,增加鼠李糖脂投量能够提高联合处理系统对污泥的水解效能,最优鼠李糖脂投量为0.3g/gSS,该条件下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率分别为45.3%和84.5%。碱性条件(pH7~11)对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污泥生物降解性的提高和污泥粒径的减小效果明显优于酸性条件(pH4~7),并且pH10为最优联合预处理pH。经12h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中SCOD、蛋白和多糖的释出量分别达到了9591.6、1612.0和1211.6mg/L,细菌和古菌的破解程度分别达到了83.7%和92.2%。Gammaproteobacteria菌纲是经溶菌酶和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的最主要菌纲,pH10条件下预处理后该菌纲的相对丰度达到了82.4%。
  针对我国工业溶菌酶生产力有限、溶菌酶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抑菌谱较窄的问题,从污泥中筛选得到四株高产溶菌酶菌株S1、S2、S4和S5,分别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菌株产酶条件的优化发现各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均为30℃,最优产溶菌酶pH分别为pH8.5、pH7.5、pH7.0和pH7.0。菌株发酵液作为溶菌酶粗酶液水解污泥的研究结果发现,粗酶液的投量为15%,20~60℃范围内,温度升高能够显著提高溶菌酶粗酶液对污泥的水解效果,50℃和60℃处理条件下溶菌酶粗酶液对污泥的水解效果明显高于其它温度,最优处理温度为50℃,该条件下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为1092.1、1579.1、1596.5和1522.6mg/L,蛋白分别为407.0、581.9、513.1和596.5mg/L。pH能够显著影响溶菌酶粗酶液预处理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碱性条件对污泥水解的促进作用要优于酸性条件,pH10是各筛选菌株产溶菌酶预处理系统中最优污泥水解pH,最优污泥处理时间为8h,该条件下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为2185.6、2516.4、2280.3和2256.7mg/L,蛋白分别为972.4、1062.5、1117.4和1084.9mg/L,多糖分别为133.7、181.2、149.3和169.6mg/L。
  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用能够显著提升污泥的水解和破解效果,在0~0.5g/gSS范围内,增加鼠李糖脂投量能够促进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释出,且最优RL投量为0.3g/gSS,该投量条件下处理时间为8h时,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污泥中的SCOD分别达到了6764.5、6513.2、7079.0和6852.3mg/L,蛋白分别达到了1892.7、1929.9、1965.8和2064.5mg/L,多糖分别达到了643.3、750.2、721.5和783.3mg/L。溶菌酶粗酶液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污泥具有较强的污泥破解能力,能造成大部分微生物的破解,显著减低Gammaproteobacteria的含量和污泥的致病性,经菌株S1、S2、S4和S5产溶菌酶与鼠李糖脂联合预处理后Betaproteobacteria是最主要的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60.5%、77.1%、76.5%和76.8%。
其他文献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中的许多反应受制于矿物–溶液界面的控制。在该界面上发生的溶解、吸附和沉淀反应能够直接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毒类金属)污染物的释放与固定。在这些反应过程中,反应动力学最终是由矿物基底以及界面溶液中所包含的无机离子组分和有机大(土壤腐殖酸、DNA、蛋白和多糖)小(短肽)分子所决定。大量宏观体相研究给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描述性现象,而微观作用机制仍然未知。原子力显微镜(AFM)可原位实时观察纳
学位

生物炭富含大量稳定性碳,具有丰富的表面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含有大量养分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固碳和土壤改良实践中。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原材料来源广泛的生物炭可以作为吸附剂和钝化剂去除水体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这对于生物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修复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但是,原始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比较有限,通过改性方法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含磷材料可以
学位
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暴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伴随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了极大威胁。大量证据表明,MCs不但是典型的肝毒素,还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可对鱼类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系统评估MCs引发的鱼类神经毒性效应,本研究选取MCs中毒性最强、分布最为广泛的异构体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循环冷却水水质会影响工业设备的稳定及安全运行,是工业尤为关注的问题。而杀菌剂和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通常是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首选的应对之策。本论文以黑龙江省某煤化工企业的的循环冷却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性试验对比评价非氧化型杀菌剂-优氯净和氧化型杀菌剂-ClO2的杀菌效果,通过静态实验研究ClO2对典型细菌的杀菌效果及其对金属的腐蚀特性;并在杀菌剂ClO2存在下,研究有机膦药剂的缓蚀阻垢及综合性能,采用响
富氧燃烧技术(Oxy-fuel)是现阶段控制燃煤设备CO2排放的主要技术,经过锅炉烟气再循环和冷凝去水,乏气中CO2的体积分数通常超过90%,可以直接压缩和封存。O2/H2O燃烧技术被认为是Oxy-fuel燃烧的升级,以水蒸气替代循环烟气通入主燃区,尾气经处理后可以实现CO2的富集。水蒸气可以调节主燃区的温度避免热力型NOx大量生成,并且可以与燃料发生反应生成还原性气态产物进一步降低NOx生成。明
市政污水处理厂在利用生物法处理污水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这些污泥中不仅包含许多有机物,还存在氮、磷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如何将剩余污泥中碳源有效释放并转化为资源是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针对剩余污泥作为基质在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系统难以持续产氢的问题,开发高铁酸钾联合超声(K2FeO4/ULT)预处理方法有效水解
学位
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到来,页岩气已成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之一,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前沿领域。然而,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难降解的页岩气采出水冷凝液,对环境和水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解决冷凝液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对页岩气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水处理技术中,臭氧催化氧化产生羟基自由基(HO·)的高级氧化技术是处理有机污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尖晶石催化臭氧氧化
学位
含油废水排放进入水体会造成油污染,通过有效的油水分离技术去除废水中的油类污染物可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与传统油水分离技术相比,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材料用于油水分离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能耗低、操作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乏对实际废水进行油水分离的研究,在分离过程中易发生油穿透,同时难以实现油回收等问题。为此,本文以不锈钢网为支撑,制备了三种具有TiO2覆层的水下超疏油网状膜
学位
伪鱼腥藻是水体中普遍存在的丝状蓝藻,易在南方湖库水体水华中成为优势种并释放典型嗅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2-MIB),但目前针对其生长特性及有效控制方法尚缺乏深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化感抑藻方法效果好且环境友好,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采用白鹤芋根部水浸液(Spathiphyllum Kcochii Root Water Extract,SKRE)控制伪鱼腥藻的方法,深入探究了伪鱼腥藻
学位
近年来,动态膜技术由于膜材料成本低、操作压力小、过滤通量大和反冲洗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硅藻土颗粒作为成膜材料,在微孔支撑膜上形成动态膜层,探索动态膜形成过程中的过滤特征、颗粒物去除效果及成膜特征,考察了不同的硅藻土粒径、支撑膜孔径、操作条件对动态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并利用经典膜堵塞模型和结合堵塞模型分析动态膜的形成机制,最后利用硅藻土强化动态膜技术进行生物滤池反冲洗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