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重要基础,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与分红,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是当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投资非效率现象则更为严重,普遍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过度投资将导致大量的资本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并带来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投资不足则使得大量资金闲置,上市公司成长缓慢,同样也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很少从上市公司利益主体博弈的角度系统讨论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而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对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6章。文章基于股东、管理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之间代理冲突的视角,在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结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类,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文章将企业的股权结构形式、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代理成本以及融资方式置于同一框架中来构建投资决策模型,逐层分析各利益主体投资决策行为倾向、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上市公司最优投资额的确定,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验证,得出了如下结论:(1)2002~2004年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2)当内部自由现金流充裕时,容易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企业投资与现金流呈现强正相关性,且管理者机会主义使得企业投资现金流相关性增强;(3)投资项目通过负债融资可以有效抑制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减少第二类代理成本;(4)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减少了第一类代理成本,但同时也加大了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提高第三类代理成本,使企业过度投资水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现倒“U”型关系。
文章最后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对策建议,即规范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规范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行政指导行为;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完善与上市公司投资有关的法制环境;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