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豆产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小,但由于其极强的生产适应性、独特的营养价值、良好的保健功效、有效的固氮养地功能等特征,在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偏远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改善广大居民膳食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食用豆产业还存在诸多发展难题。比如,种植零散,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食用豆单产水平低,总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种植食用豆比较效益低,生产区域正在被边缘化;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业效益不断下滑;出口竞争优势持续下降,产品进口量快速增长;缺乏对食用豆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和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政府对食用豆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产业支持保护政策不多,等等。因此,对食用豆产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中国食用豆产业发展规律、趋势、竞争优势和战略选择问题,旨在总结中国食用豆产业生产、消费、加工、流通和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食用豆种植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分析食用豆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构建中国食用豆产业发展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包括:1.论文介绍了世界和中国食用豆产业的分布特点以及中国食用豆生产、加工、流通的基本情况,阐述了食用豆产业在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食用豆生产稳步上升,近20多年来保持生产总量、播种面积、消费总量稳定持续增长态势。国际食用豆贸易快速发展,1990年以来年均增速高达24%,贸易份额占总产量的比重由3%显著增加到2011年的17%,远高于大宗粮食贸易份额所占总产量的比重。中国食用豆产量占世界的7%,是世界第三大食用豆生产国,近20年来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但近年来中国食用豆生产与大宗粮食生产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食用豆产业正在被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食用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现波动性下降态势,单产呈波动性缓慢增长态势。中国食用豆主产区正逐步从粮食主产区退出,从土壤肥沃、条件良好的区域转移至土地贫瘠、条件较差的边缘地区,食用豆产业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和正确的战略,食用豆产业将可能重蹈中国大豆产业覆辙。研究认为,成本效益是决定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根本性因素,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极力在两者间寻求最佳平衡。中国食用豆平均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食用豆农户普遍实行多样化种植而非单一种植的经营方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不同品种的食用豆成本收益差距十分明显,不同地区食用豆成本效益差距也存在较大差别。研究认为,食用豆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决定了食用豆加工开发的广阔前景,但中国食用豆加工业目前刚刚起步。中国食用豆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流通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总体上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认为,食用豆生产在保障区域性粮食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养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竞争能力、改善国民营养结构、保护农业多样性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论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国食用豆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食用豆是中国较早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农产品之一,目前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农产品,产品价格已完全由市场决定。近十多年来,由于食用豆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大宗粮食作物产品价格上升的传导作用,食用豆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研究发现,食用豆价格走势及波动周期与大宗粮食的价格走势和波动周期高度相关,总体波动趋势大体一致,一般每三年左右出现一个波动周期,近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大致3个由低到高再到底的波动周期。但是与大宗粮食相比,食用豆价格年度间波动更加频繁、波动幅度更大,个别年份还会出现异常剧烈变动。导致食用豆频繁波动和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食用豆属于农产品中的“奢侈品”,相对于大宗粮食作物来说其需求弹性较大,可替代性较强,需求和供给不稳定;二是食用豆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投机性较强,容易被炒作;三是国际食用豆价格传导的影响。食用豆除存在频繁的年度间价格波动外,还存在着年度内不同季节价格的明显波动,受生长周期、消费季节性、商品化率等因素影响,价格随着收获和消费季节而明显变动,价格波动幅度较为剧烈。3.论文采用logistic模型和双对数模型分析了食用豆种植农户的生产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农民种植食用豆的因素较多,但作用大小不同,竞争性作物价格是导致农民弃种食用豆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影响农民种豆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户耕地面积、灌溉条件、技术培训、农业合作社服务等多种因素,对农户种植绿豆的积极性影响显著,呈正相关关系;而化肥成本、竞争性作物(玉米)的价格等因素也对农户种植绿豆意愿影响显著,但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从微观角度印证了国家对大宗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导致了食用豆比较效益偏低,挤压了食用豆生产空间。4.论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食用豆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认为食用豆是中国农业中为数不多的继续保持贸易顺差的优势农产品。研究发现,1992年以来中国食用豆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序列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12.3下降到2011年1.73,虽然中国食用豆仍显示出较强的贸易比较优势,但优势相较过去已经有大幅下降。1992年以来中国食用豆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呈现持续性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0.94下降到2011年0.49,贸易竞争优势大幅削弱。引力模型分析表明,进口国家的人口、GDP和相对距离对中国食用豆的出口额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其中,贸易进口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对中国食用豆的出口额增长影响最大,其次是进口国家的GDP增长率对中国食用豆出口额增长的影响,再次是进口国家的相对距离变动影响。研究认为,随着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不断增长和GDP的不断增加,未来中国食用豆出口仍具有较大潜力和国际市场,应重点开拓印度、巴西、南非、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越南、泰国等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及人口规模较大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5.论文分析了中国食用豆消费特征和趋势。中国食用豆产品的消费具有鲜明的特征:食用豆是中国居民传统饮食的重要内容和营养安全的重要保证;建国以来食用豆在中国居民消费中的功能由以解决口粮安全为主转向解决营养安全为主;中国食用豆消费品种较多但以蚕豆豌豆为主;中国食用豆消费用途由食用为主向食用饲用并重转变。研究认为,建国以来中国食用豆整体消费趋势呈现V字型变化。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分界点,建国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食用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1992年到达谷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现在,食用豆整体消费又呈波动上升趋势。导致这种V字型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是食用豆在人们饮食结构中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6.论文论述了中国食用豆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应当采取的产业政策。今后中国食用豆产业发展应当采取“确保自给、扩大出口、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科技支撑、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抓紧构建以食用豆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产业组织体系、现代流通贸易体系、现代加工开发体系、现代支持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食用豆产业体系,并采取推进食用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加快新品种培育创新、发展产业化经营、完善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中国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论文主要创新包括:第一,研究视角上,论文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视角,以食用豆产业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食用豆产业发展的特点、问题、趋势和前景,构建了食用豆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食用豆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第三,论文采用logistic模型和双对数模分析了中国食用豆种植农户的决策行为;并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食用豆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了中国食用豆产业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和相关产业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