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简称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中国人群中,其发病率达10-15%,且有逐年上升趋势,被称作“现代病”。内异症虽为良性疾病,但可呈现出病变范围广、病变形态多样的临床特征,且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实属难治之症。近年来,针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内异症虽不是癌瘤,却呈现出类似恶性肿瘤的特征,尚有诸多未解之谜。近百年来,有关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各类学说很多,如经血逆流学说、上皮化生学说、苗勒氏管发育异常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经血管淋巴管远处转移学说、环境有害物质致病学说、遗传学说等等,但尚无一学说能全面阐释内异症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内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倾向,内异症的易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本质之间的差别。随着内异症相关的致病基因研究进展,已证实内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疾病。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SNP可引起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临床上,内异症被视为一种“类肿瘤疾病”,然而内异症与良性疾病、恶性肿瘤之间的距离究竟孰近孰远,如今尚无定论。随着内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肿瘤相关基因在内异症“类肿瘤行为”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受重视!而今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失活在内异症恶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已被普遍认可,肿瘤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转录和引起相应蛋白表达异常,进而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发病风险。肿瘤抑制基因P53(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是人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一旦P53基因发生突变,其编码的蛋白不仅失去正常功能,而且可能会出现新的异常功能,以利于肿瘤形成,且P53基因的某些突变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无独有偶,已有研究提示,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及恶变等过程均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已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rs1042522位点与内异症易感性的研究已在不同种族人群中陆续开展。查阅文献发现,不同人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可导致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关于中国人群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尤其是针对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探究内异症与良性疾病、恶性肿瘤之间的关联(即同步开展内异症组、对照组及恶性肿瘤组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研究收集内异症患者460例、无内异症的正常妇女6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13例外周血,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PCR-SSP)结合DNA测序的方法,从分子水平分析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系统评价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之间的相关性,本课题通过阅读和筛选出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相关文献7篇,累计病例组(为内异症患者组)达968例,对照组(为非内异症组)达1282例,采用meta分析方法,试图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角度验证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的相关性,旨在从肿瘤相关基因的角度剖析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并系统评价中国汉族妇女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1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江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行盆腹腔手术,并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内异症患者460例为内异症组;选择同期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因异位妊娠、输卵管结扎、输卵管复通、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卵巢单纯囊肿行盆腹腔手术且术中及术后手术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内异症病灶及内膜病变者650例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经诊断性刮宫及盆腹腔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腺癌患者113例,且同时排除其他妇科恶性肿瘤者为内膜癌组。3组受检者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Meta分析文献纳入标准通过阅读和筛选国内外相关文献,选择(1)各研究的目的、统计学方法相似,文献数据齐全;(2)病例组为经临床和病例检查均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且无其他合并症;(3)对照组为临床和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非内异症的其他良性妇科疾病患者或健康妇女;(4)三组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方法2.1实验方法2.1.1外周血DNA提取按OMEGA公司的E-Z96TM Blood DNA Kit提取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2.1.2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的SNP分型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PCR-SSP)技术并结合DNA测序的方法对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进行分型。2.2Meta分析通过检索1995年1月至2012年1月, 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CNKI)以及维普数据库(VIP),搜索英文检索词:endometriosis、P53(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SNP(s)、gene、genetic、 polymorphism(s);中文检索词:内异症、P53基因、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变异。选出有关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后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7篇,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2.3统计及分析方法2.3.1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各组基因频率分布,数据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遗传平衡吻合度χ2检验群体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与否。两组之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SNP和内异症的相关性。2.3.2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的各研究效应量进行统计学异质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判定,如I2(统计量I2反映异质性部分在效应量总的变异种所占的比重)≤50%,表示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如I2>50%,表示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根据情况可进行亚组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等。通过漏斗图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选取OR值及其95%CI为评定罹患内异症风险的指标。结果1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内异症组平均年龄35.6±7.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4.8±6.3岁,内膜癌组平均年龄48.8±5.8岁,三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R-SS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检测SNP分型中国汉族妇女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呈G/C多态性分布,且对照组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说明纳入的样本具有人群代表性。3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的关联分析3.1内异症组与对照组内异症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G、C分布分别为47.0%、53.0%和55.0%、45.0%,基因型GG、GC、CC分布分别为22.0%、50.0%、28.0%和31.7%、46.6%、21.7%。两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958,P<0.01和χ2=14.341,P<0.01)。其中,携带等位基因C可使内异症发病风险提高1.179倍(OR=1.179,95%CI为1.082~1.284),而携带G使其降低0.854倍(OR=0.854,95%CI为0.785-0.929)。携带基因型GC与GG相比患内异症的危险度增高1.548倍(OR=I.548,95%CI为1.153~2.081),而携带基因型CC与GG相比患内异症的危险度增高1.865倍(OR=1.865,95%CI为1.326~2.625)。3.2内膜癌组与对照组内膜癌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G、C分布分别为42.5%、57.5%和55.0%、45.0%,基因型GG、GC、CC分布分别为16.8%、51.3%、31.9%和31.7%、46.6%和21.7%。两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4,P<0.01和χ2=11.967,P<0.01)。其中,携带等位基因C使内膜癌发病风险提高1.278倍(OR=1.278,95%CI为1.126-1.452),而携带G使其降低0.772倍(OR=0.772,95%CI为0.658~0.906)。携带基因型GC与GG相比患内膜癌的危险度增高2.074倍(OR=2.074,95%CI为1.197~3.599),而携带基因型CC与GG相比患内膜癌的危险度增高2.864倍(OR=2.864,95%CI为1.557~5.263)。3.3内异症组与内膜癌组内异症组与内膜癌组等位基因G、C分布分别为47.0%、53.0%和42.5%、57.5%,基因型GG、GC、CC分布分别为22.0%、50.0%、28.0%和16.8%、51.3%、31.9%。两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05和χ2=1.636,P>0.05)。4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4.1P53基因rs1042522位点SNP等位基因频率与内异症发病的相关性等位基因G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OR=0.74,95%CI为0.66-0.84),等位基因C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OR=1.34,95%CI为1,18-1.52)。4.2P53基因rs1042522位点SNP基因型频率与内异症发病的相关性GG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OR=0.66,95%CI为0.45-0.96),GC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CC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OR=1.19,95%CI为0.74-1.91)。结论1.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妇女内异症的易感性相关。2P53基因rs104252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妇女内膜癌的易感性相关。3P53基因rs1042522位点等位基因C可同时提高中国汉族妇女内异症和内膜癌的患病风险。4P53基因rs1042522位点携带GC和CC基因型(即杂合/纯合突变基因型)可同时提高中国汉族妇女内异症和内膜癌的患病风险。5经]meta分析检验提示,在多种族人群中,P53基因rs1042522位点SNP与内异症发病的易感性相关。6经meta分析检验提示,P53基因rs1042522位点SNP中,携带GG基因型或携带G等位基因可能降低内异症患病风险,携带C等位基因可能增高内异症患病风险。7就遗传学而言,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更接近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