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需求及行为取向,并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知识知晓率进行比较,探讨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对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统计分析。②定性调查: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focus group discussion,FGD),运用自行设计的提纲、对拟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医学生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结果:①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艾滋病知识总体得分在17~100分之间波动,平均分为76.68,其中70~90分人数占78.32%,多数学生虽然知道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但不熟悉具体细节,如母婴传播途径中母乳传播和产道传播的知晓率分别仅有63.79%和50.49%;对于“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及“窗口期有无传染性”知晓率只有27.83%和63.05%。知识得分的因素分析显示,男女生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29);不同年龄组医学生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4,P<0.01)。均数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2岁年龄组比其他三组的艾滋病知识得分高,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性观念和行为调查显示,71.67%的学生认同大学生谈恋爱,约有85%的学生认为恋爱的对象应该是异性,56.16 %的学生谈过恋爱,约10%的学生认同“婚外情”和“一夜情”,并且随着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增加,大学生性观念相对更开放,更能寻求安全性行为。另外,6.40%的学生有过性行为,77.83%的学生不能正确使用避孕套,64.53%的学生愿意今后使用避孕套。有95.32%的学生未能认识到自己有感染HIV的危险。③医学生艾滋病态度和行为调查:在调查的406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人有恐惧甚至歧视的态度。50.99%认为HIV携带者应退学回家,72.91%否认HIV携带者的工作权利,22.91%认为艾滋病人应隔离到死亡,仅有67.73%的学生愿意做预防艾滋病志愿者去关爱艾滋病人。当发现有HIV感染者,62.81%的学生认为应对外界保密,维护感染者权益;对待感染了HIV的朋友,1.72%的学生选择中止与其来往,18.97%不愿与其发生直接接触。④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在调查的406名学生中,75.8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认为自己艾滋病防治知识够用的学生仅占13.05%。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相关书籍和学校教育,其希望来源也是这三种途径。但两者相比较,艾滋病知识希望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来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2,P<0.01)。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很高,希望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有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检测途径和方法等。⑤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医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防治活动方式较多的有宣传栏、课堂教育和艾滋病协会宣传。学生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主要为课堂教育、宣传栏及传单、专题讲座或座谈会、艾滋病协会宣传等。而认为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方式效果较好的主要为课堂教育、专题讲座或座谈会、宣传栏及传单等。在调查的406名学生中,对学校艾滋病防治教育状况表示满意的仅占23.40%。医学生认为当前学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长期稳定的宣传模式,可及性差,宣传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单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前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76.22;健康教育后平均得分85.42,比健康教育前提高了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 P<0.01)。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率比较显示,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比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新生儿艾滋病检测时间”、“艾滋病及早治疗是否会治好”、“产道是母婴传播方式”、“经常清洗马桶和避免蚊虫叮咬是否可以预防艾滋病”等重要问题知晓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基础知识回答正确率从健康教育前的13.01%~99.19%上升到33.33%~100%,说明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知识的效果显著。健康教育后,医学生对艾滋病的部分行为态度发生改变。健康教育后医学生对艾滋病积极态度的回答率比健康教育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对于“HIV携带者不应退学回家”的回答率从健康教育前的57.72%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82.54%,增加了2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P<0.01)。当发现HIV感染者后,健康教育后有82.54%学生认为应“对外界保密、维护感染者权益”,比健康教育前的65.85%增加了1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说明健康教育后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有了提高。健康教育后不愿意接触艾滋病人、认为应当把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隔离起来以及否认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工作和生活权利的人数虽有所减少,但仍分别高达15.86%、7.94%和65.0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医学生对艾滋病各方面知识的需求很高,高校应该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态度,控制艾滋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