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立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说话者在表述话语命题信息的同时,也表述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立场态度,这是构成话语交际能力的两个重要成分(何安平,2011a)。李战子(2002)指出教师话语可以成为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英语教师话语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表达个人情感和立场态度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师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呈现的立场态度是联络师生情感的重要桥梁,对营造课堂气氛、促进人际交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有着重要影响。2003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新理念,对英语教师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自主创建的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语料(OTT和NTT)为语料来源,以Hunddleston等(2002)和Biber等(2000,2006)对9个核心情态动词的强度分类和语义分类为理论依据并借鉴Biber等人(2004)对立场语块的界定,通过对比研究课改前后教师指令语中的情态动词和立场语块的使用特点,考察教师立场话语在课改前后的差异性和变化趋势。作者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运用Antconc3.2.0对语料进行批量处理,分别从这两个小型语料库中提取本研究所涉及的9个核心情态动词和立场语块,并对它们从使用频数、搭配范式、后续搭配动词及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旨在揭示课改前后教师立场话语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本文着重研究两个问题:  1)课改前后英语课堂教师指令语中立场话语在情态动词的使用特点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课改前后英语课堂教师指令语中立场话语在立场语块的使用特点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  1)课改后教师指令语在强势情态动词和弱势情态动词的使用频数上均略高于课改前。但其中强势情态动词must的使用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语气较弱的should有所上升弱势情态动词中尤以could的使用明显增加(6:1)。此外,与课改前的教师话语相比,课改后教师的指令语中情态动词后的心智类动词大幅增加,而行动类动词相对减少,这显示课改后的教师在对学生发布指令时给学生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因此规约程度相对减弱。  2)在情态动词的搭配范式上,课改后教师指令语中第二人称代词you与强势情态动词的搭配明显减少,尤为典型的是you与must的搭配,即You+must+DO...,课改后只有两例,而课改前则有25例。教师更倾向于用以非入主语开头的被动语态来间接委婉地发布指令,而课改前教师则多用主动语态来直接发布指令;研究还发现,在弱势情态动词could的使用上,课改后不少教师使用Could+you+please+DO...来委婉地指引学生做某事,而在课改前的语料中却未见一例,这反映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自身角色的调整,即由传统的主导者逐渐演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商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3)在立场语块的使用上,课改前后教师指令语中立场语块的类别数量(63∶59)和频数(569∶534)相差不大,但陈述语气语块和疑问语气语块的使用频数却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体来看,课改前教师指令语中两种类型的语块之间的比例为50.3∶49.7,而课改后则为33.3∶66.7。课改后教师指令语中的立场语块更多以带有疑问语气而不是强硬祈使语气的形式出现,这表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更倾向于以协商的语气而不是直接发布指令的方式让学生做某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为和谐的关系,彰显了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理念,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折射出课改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本研究从真实的课堂教学语料出发,较为客观地探究了课改前后教师表达立场态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立场话语的表达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民族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以国家为文化或政治的共同体。泰国的民族主义发端来源于对文明化的追求,并
“融合”或“界限消融”是玛里琳·罗宾逊的小说《管家》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对于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分物质和精神两个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