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文化也进入一个迅速变迁的阶段。面对多种文化、多种价值倾向体系的抉择之间的矛盾,崇尚人格完善和追求金钱、名利之间的冲突,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现象,大学生形成“双重性”的时代特征,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 开发德育潜在课程。 传统道德教育基本是把“两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以说教和灌输教育为主,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道德认知,这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及时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并走在时代的前列,还必须开发德育潜在课程,它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并进而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非主从关系,显性课程的运作过程总是伴随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转化,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中共同发展。由于潜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潜隐性、难以量化等特点,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它的教育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了。 开发德育潜在课程有国内外深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这对我们今天开发德育潜在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潜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探讨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可以为潜在课程的开发提供启示与帮助。我们认为学校德育潜在课程主要由六方面因素组成:“两课”教学的课堂气氛、专业课教学德育因素的挖掘、德育的活动课程中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精神形态的校园氛围、制度形态的学校管理理念和物质形态的校园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因素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潜在课程范围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以及各种行为。 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旨在整合、设计诸多教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利用“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论文从潜在课程组成要素出发,探讨了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策略:从观念上把握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策略: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挖掘显性课程中潜在课程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德育潜在课程,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有助于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