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既往对于妊娠期妇女不同孕期左心室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较多,而对孕妇妊娠晚期及产后左心房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观察健康适龄期孕妇妊娠晚期及产后不同时期左心房的结构及功能,旨在探索健康孕妇妊娠晚期及产后左心房构型及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住院、门诊就诊妊娠晚期健康适龄期孕妇25例为观察组,并选择与之年龄匹配的健康未孕女性20例为对照组,所有观察组孕妇分别在晚孕期(34周-40周)、产后1周内(产后3-7天)及产后第6周(42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留存所需的影像资料并按此分为3组。收集记录观察组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基础资料。通过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获取左心室的结构及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并计算E/A比值,用组织多普勒运动频谱测量二尖瓣间隔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Sep.e);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房的构型及功能参数:心室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及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并计算左心房总排空容积(TEV)、左心房被动排空容积(PEV)、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AEV)、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房扩张指数(LAEI);通过2D-STI技术测量反映左心房功能的相关应变率参数: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并计算其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率m SRs、m SRe、m SRa。对比分析妊娠及分娩对左心房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晚孕期、产后1周、产后6周与正常对照组在心率、检测时体重、检测时体表面积、检测时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妊娠期妇女在长期容量超负荷下左心房及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如下:(1)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晚孕期CO、LVEDd增大,产后减小,与产后6周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期LVEF、E/A比值、Sep.e减少,产后增大,晚孕期、产后1周、产后6周及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左房结构及功能指标:晚孕期组LAD、LAVmax、LAVmin、LAVp增大,产后减小,晚孕期及产后1周组较产后6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期TEV、AEV、LATEF、LAAEF、LAEI增大,产后减小,晚孕期较产后6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6周组各参数较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PEV、LAPEF减少,产后增大,晚孕期较产后6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产后6周组各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晚孕期mSRa、mSRs增大,产后减少,晚孕期较产后6周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晚孕期mSRe减小,产后增大,晚孕期、产后1周组与产后6周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产后6周组mSRa、mSRe、mSRs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康孕妇妊娠晚期左心房构型及功能出现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左心房增大,储存功能及泵功能增强,管道功能减弱。2、健康孕妇产后左心房构型及功能参数逐渐变化,至产褥期结束基本恢复至孕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