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影响目前水稻高产、稳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和研究抗稻瘟病基因的抗谱以及论证利用聚合抗性基因的方法培育持久、广谱抗性品种的可行性,本实验采用日本鉴别品种、中国鉴别品种、国际水稻所分别以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LTH)为轮回亲本育成的两套近等基因系(NIL)以及生产上常用的恢复系多系1号,成恢047,明恢63,蜀恢527和保持系D62B,D702B,D59B,D11B,S-14B及由这些恢复系与这些保持系相对应的不育系组配得到的杂种F1代为材料,通过接种稻瘟病菌株来鉴别四套鉴别品种的鉴别力,结果表明日本鉴别品种的鉴别力较差,中国鉴别品种和以Co39 NILs的鉴别能力相当或较后者稍强,LTH NILs的鉴别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因LTH NILs是单基因材料,所以可对稻瘟病菌株进行准确的生理小种鉴定,也可预测稻瘟病菌株的变化。此外,抗性基因对稻瘟病菌的敏感性具有水稻亚种的特异性,即来自籼型品种的抗性基因对籼稻区的稻瘟病菌株较敏感,来自粳型品种的抗性基因对粳稻区的稻瘟病菌株较敏感。 本实验还利用31个菌株对LTH NILs进行接种,发现四个广谱抗性基因Pi-z,Pi-z-5,Pi-z-t,Pi-9(t),抗性频率分别为93.2%,96.8%,90%和96.4%。对由这套单基因材料组配的抗性基因聚合材料经接种鉴定,发现其抗性较其亲本增强,呈现出互补效应和剂量效应。而由生产上常用的恢复系多系1号,成恢047,明恢63,蜀恢527和保持系地谷B,D702B,D59B,D11B,S-14B及由这些恢复系与这些保持系相对应的不育系组配得到的杂种F1代的抗性有的比亲本的增强,有的不变,有的减弱。总之,本实验的结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利用基因聚合的方法培育持久广谱抗性品种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