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民营化研究——以中国铁路改革为例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d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公用事业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自然垄断、公益性特征,改革步伐较小,长期以来由政府组建企业经营。行政垄断的存在阻碍了民营资本的进入,竞争机制严重不足。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运营的政策,对公用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民营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文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进行探讨,借鉴发达国家民营化的成功经验与转轨中国家的失败教训,分析了我国民营化改革的制度安排和实现方式。 针对公用事业各产业自身的初期条件和特点和改革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三种民营化改革的实现方式:一是杠杆竞争。如供水行业,可以通过地区间的竞争来实现改革。二是民营与公营竞争。如电信行业,政府应放开管制,允许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同时抑制国有资本的投资冲动,实现民营资本与公营资本同台竞争。民营资本的存在,促进了竞争,提高了运营效率,而公营资本的存在,也限制了民营资本谋取暴利,保证了社会公益性。三是产业分离。比如电力行业,通过“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实现纵向一体化电力行业的切割,将沉淀成本较低的部分推向市场。 在个案的分析上,引入了铁路行业的改革。基于我国目前的铁路经营体制,地理条件的制约,认为我国的铁路改革可以借鉴日美的经验。首先抑制国有资本的投资冲动,引入民间资本,培育铁路内部的市场竞争。根据目前铁路运输的不均衡,在条件成熟的东部区域成立独立的铁路公司,面对外部运输交通的竞争,而在西部地区实施“平行线竞争”,侧重与铁路市场的内部竞争。随着条件的成熟,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支线的经营,专注于干线的经营,以实现干支分离。在干线的融资上,可以通过建立股份公司上市吸收公众资本。
其他文献
一鲍贤伦在当代是一个带有自己强烈符号特征与个性的书法家,立于古而变于古,取古流变,将古人的简帛和古隶写出了生气活力和一种幽邃的形式之美,将当代的审美逸趣融进了古人的
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在带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使银行业面临了一个迫切需要解
家庭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家庭的金融行为影响着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金融资产组合的形式,进一步影响社会财富分布状况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因此,研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