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占时期(1938-1945年)青岛学校教育的奴化与反奴化斗争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a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奴化教育政策:在课程设置上,强制推行日语教学、修改教科书和宣传封建思想糟粕;在教学管理上,扶持汉奸进行严密的组织控制,残酷禁锢学生,扶持赴日留学势力;在校园管理上,祭拜忠魂碑,举办各种形式的日语比赛,查禁进步书刊,控制电台广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与控制。日本在青岛学校的奴化教育,毒害学生思想,摧残教师身心,是对学校教育秩序的严重破坏。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青岛人民和爱国师生在崇德中学等日伪控制的学校,积极进行反奴化教育的抗争,在斗争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斗争方式:改编日本国歌,唱成孔子赞歌;秘密建立红色图书馆,举办私塾及各种抗日学校;成立各种抗日秘密组织;注重引导宣传,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斗争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日伪教育,推动抗战的发展;又提高了师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其新觉醒;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青岛人民,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中共领导的青岛学校的反奴化教育是沦陷区反奴化教育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奴化教育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对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积极总结,并根据青岛地区的特点,在青岛学校反奴化斗争过程中运用了教育与抗战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统一战线相结合以及教育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成功经验,对推动青岛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青岛学校的奴化与反奴化、渗透与反渗透、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抗战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其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青岛人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青岛人民坚守本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斗争中进一步提升;在斗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和发展,一批党组织也随之建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岛的发展、壮大。
其他文献
新时期,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复杂化,文化的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霍桑试验”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一个主要流
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个人品德问题一直是历代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且有诸多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面临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与干部队伍状况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加强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为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
我国日益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从主体角度来看,表现为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个人
思想体现出来的演进轨迹,大多可以在沉淀的实践与历史的反思中寻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最基本的经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