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留学教育开始于1847年的晚清,以容闳留学美国为开端,此后历届政府源源不断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接连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家学习其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派遣留学生出国,而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来部分调整留学教育政策以应对当时复杂的情势,争取利益最大化。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留学政策取得较大成效,因为在它的推动下,形成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是抗战时期在科技文化教育界的中流砥柱,不仅为抗日救国做出巨大贡献,还成为抗战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环境为基础的政策之调整,取得巨大成功,带来深远影响。基于这个巨大的意义,本文的中心在于对抗战时期形成的留学生群体进行一个系统、详尽的分析。首先从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留学政策改变入手,继而正式引出抗战时期留学生群体。整篇论文除绪论之外,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形成的背景,简要论述战前国民政府留学教育概况和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的调整情况。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旨在对大后方出国留学生这一群体做系统的量化分析,介绍他们的形成,发展,留学人数,留学类型,从籍贯,年龄,性别三大板块对这一群体人口结构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以此对这一群体有个系统的认识。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的特征,同时与战前留学生的特征相区别。从其毕业院校,留学院校,研习专业,攻读学位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一部分深入剖析特殊时期出国的留学生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