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这一阶段的到来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率要求,着重强调货币政策的操作取向要围绕“总量调节与定向施策并举”的原则,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的方式,适时“预调微调,防控风险”,抓住主要问题并切实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性和机制的有效性,实现这一操作取向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运行机制,深入探究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过程中主要指标的动态、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效应。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央行为中心的,辐射整个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该体系下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为中介目标,以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为操作手法,通过操控政策工具来调整中介目标,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在整个调控过程中,根据经典的IS-LM理论,改变初始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将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而通过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最终的产出目标。可见,由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构成的传导链条始终贯穿于整个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并成为决定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重要前提。因此,探究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实际作用关系对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深远影响。从二者关系的实践研究角度,合理选取市场化的变量指标是决定研究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利率指标不够成熟,利率无法正确地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指向不够明确,由此导致了学者们对货币供应量──利率传导有效性的诸多质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更加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2015年10月23日我国央行宣布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上限,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以及市场化条件下的成熟利率指标的形成。那么,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实际关系如何?是否为理论上的典型负相关关系?是符合以往文献研究结果中给出的简单线性传导还是存在着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效应?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影响又如何?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要深入研究和验证的。因此,本文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从非线性的新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理论,选取2015—2018年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构建TVECM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进行结果估计,并给出现阶段提升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