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戴维营和平协议”及其成败原因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1978年《戴维营和平协议》签订的全过程以及促成这次和平协议签订的诸有利因素。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和以色列关系的重要转折点,阿拉伯大国埃及和以色列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局势,双方领导人开始考虑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矛盾。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勇敢地踏上耶路撒冷去宣扬和平,从而打破了阿以之间多年不交往的坚壁,为后来的戴维营会晤奠定良好的基础。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督教是美国的主要宗教。与以色列有着相似民族经历和宗教经典认同的美国人是不会无视阿以矛盾的。而且,70年代美苏竞争中,美国逐渐失去已有的优势,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扭转这种形势,刚上任不久的卡特总统邀请萨达特总统和贝京总理到戴维营来,希望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能签署一份和平协议。在戴维营的13天,各方首脑充分发挥其个人魅力和才智,率领各自的代表团,进行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经过激烈的谈判,埃以最终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戴维营和平协议》,双方步入和平历史进程,从而开启了中东历史新的篇章。 第二部分叙述《戴维营和平协议》的实施过程,并分析和平协议最终被终止的原因。1979年3月26日,埃以根据协议签订和约。随后,双方就解决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进行谈判。由于阿拉伯国家、巴解组织、以色列以及美国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和平”的观念存在本质性的分歧。加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权没有得到以色列、美国的承认,无法进入谈判阶段,埃及不能全权代表整个阿拉伯国家利益,谈判被迫中断。而且,阿以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念大相径庭,它们之间的文化鸿沟从而大大阻碍了和平进程。此外,80年代,埃、以、美三国的政治局势以及国际政治形势越来越不利于中东和平发展。美国政府调整外交政策,把战略重点放在抗苏上,中东外交退居次要地位。得到和约保障的以色列,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领土,再次激化阿以矛盾。面对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埃及重新回到阿拉伯世界,不再热衷于埃以和谈。因诸多因素,“戴维营和平协议”被迫终止。 《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签署是阿以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双方开始理性地考虑用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互相承认其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并愿意做出合理的退让。无论从对抗的形势还是对抗的阵容来看,阿以冲突的解决正朝着和平、政治的方向发展。但阿以矛盾的核心问题即巴勒斯坦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和谈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戴维营协议”的失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谈判中,以色列应改变它以往的顽固态度;美国应采取公正、公平的态度;阿拉伯国家应团结起来,为了争取和平而尽可能地站在同一战线上,不让以色列有机可乘;埃及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维持它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阿以人民总会盼到和平的那一天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如城市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运用较详细的资料,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范围、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全
本文试图通过叙述“法院改组”之争的过程,重新展示“法院改组”之争的真实面貌,阐释最高法院法理观发展变化的内在特点,深入认识并剖析当代三权制衡的y治体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本文重新梳理了中西方学者关于美西战争起源的三个主要流派,探讨了党派政治在战争的起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古巴和西班牙爆发冲突后,美国的报纸陆续报道古巴的灾情,引起了美
“蛊”字本义为经由饮食给人们带来疾病的害虫,其首要特性是伤害性,后来“蛊”被引申有多种含义,均与伤害、灾害等有关。“巫蛊”之“蛊”是指用于伤害他人的偶人,因为偶人对其本
“海禁”时期的东亚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秩序”和“日本型华夷秩序”,在这两种“华夷秩序”的交叉点上产生了长崎互市。而长崎互市是同一时代对等性互市模式的一种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大多数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定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本文重点研究联邦政府如何利用私人企业为“国家政策”服务,如何与太平洋铁路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以及如何政府调解铁路公司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总结在此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