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外周血中CD34-阳性的单个核细胞(CD34-positive mononuclear cells,MNCCD34+)的动员及其变化规律,并观察外源性动员剂使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术在不同时间段观察AMI病人外周血中CD34+标记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同时使用Elisa法测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白介素3(interleukin,IL-3),白细胞介素8(IL-8)等5项细胞因子在血浆中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水平。另外选取同时间段的22例AMI病人,入院后在常规AMI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而血)300ug/d皮下注射,连续5天,同时观察有无骨痛、发热、皮疹、胃肠道反应、心绞痛或心功能恶化,并注意一些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如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结果 MNCCD34+从AMI后便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在第28天MNCCD34+的数目仍然高于第1天。在对照组中,第1天和第7天循环中的MNCCD34+数目几乎是相同的,心梗组和对照组MNCCD34+数目在第1天的差别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但在第7天时它们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G-CSF显著增高,且于第7天达到峰值,其他的几种因子则没有太多变化。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寻找MNCCD34+的数目和心梗病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关系,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中MNCCD34+的数目同血浆中G-CSF的水平密切相关(r=0.379,P<0.01)。在使用G-CSF作为动员剂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10/22);其中骨痛发生率18.2%(4/22),发热13.6%(3/22),皮疹4.5%(1/22),心衰加重4.5%(1/22),乏力4.5%(1/22),无其它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 AMI病人外周血循环中的MNCCD34+的数目和G-CSF水平是增高的,且二者密切相关。证明AMI后外周血MNCCD34+增加,即机体存在骨髓动员和自我修复现象。G-CSF是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剂。在AMI时使用外源性G-CSF作为动员剂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