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盆底超声能够在不改变女性盆底正常解剖学形态和功能的情况下实时动态的显示盆底影像学情况,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女性盆底变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技术对盆底结构进行研究,探析初产妇经过不同分娩方式后的早期盆底解剖学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可以为早期发现和预测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提供参考;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与肛提肌撕脱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相关,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作为超声评估盆底解剖形态学的可靠参数指标。探讨分娩后早期肛提肌裂孔扩张的程度及影响其扩张的相关产科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能为临床早期干预和预防带来指导性意义,通过早期康复治疗预防远期盆底疾病的进一步发生。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的产后6~8周的初产妇17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阴道分娩组102例,剖宫产组73例。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测量所有产妇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颈与耻骨联合间的距离、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直角、肛提肌平均厚度和肛提肌裂孔形态,计算子宫颈外口、直肠壶腹部下移距离、膀胱颈活动度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观察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有无开放及漏斗形成。对所测得的超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2)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早期不同类型盆底损伤的情况;(3)比较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两组患者超声测量参数的差异;(4)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不同盆底功能障碍疾病Valsalva状态下的超声测量指标。第二部分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的产后6~8周的产妇2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研究组为105名肛提肌裂孔扩张者,对照组为145名肛提肌裂孔正常者。三维盆底超声容积成像技术在轴平面上显示肛提肌裂孔形态和大小,保存图像及数据,测量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变化的具体数值,分析有无肛提肌裂孔扩张以及扩张程度,对肛提肌裂孔扩张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第一部分研究中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后产妇在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盆底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患者产后子宫脱垂分别为34例(33.3%)和9例(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29,P<0.05),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漏斗形成、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息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后角、肛直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658、2.835,P值均<0.05);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距离明显小于剖宫产组,分别为(-8.2±7.9)㎜和(6.3±7.0)㎜,而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这些超声参数在子宫脱垂患者中明显增大,且大于Ⅱ型膀胱膨出和尿道漏斗形成患者,而尿道漏斗形成的患者膀胱后角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肛提肌裂孔轻度扩张90例(85.7%)、中度扩张12例(11.4%)和重度扩张3例(2.9%),且膀胱膨出、子宫脱垂和直肠膨出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768、49.413、10.576,P值均<0.05),两组中压力性尿失禁和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对研究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体质量和盆腔器官脱垂是肛提肌裂孔扩张的影响因素;阴道分娩过程中第二产程时间和催产素使用增加也是肛提肌裂孔扩张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而会阴侧切、裂伤和分娩镇痛未对肛提肌裂孔扩张产生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1.盆底超声清楚地显示产后早期女性盆底结构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能够在不同功能(静息、Valsalva和盆底肌收缩)状态下量化分析盆底功能的改变。2.经超声测量发现阴道分娩女性盆底损伤更严重,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产后近期盆底肌肉和周围支持系统损伤有潜在的保护作用。探析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复杂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盆底损伤的病因以及如何进行早期防治。3.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是肛提肌裂孔扩张的影响因素,阴道分娩过程中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催产素使用增加和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可扩张肛提肌裂孔,降低肛提肌的收缩力,导致盆底疾病的进一步发生。4.盆底超声不仅能对产后女性盆底损伤情况进行定性分析,还能够积极区分损伤的盆底结构,三维成像技术更能够在轴向平面上评估肛提肌裂孔形态以及有无肛提肌撕脱,及时精确的诊断盆底相关疾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临床检查的不足。图[4]表[8]参[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