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撕除视网膜内界膜分别对III期和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及视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5年12月-2007年9月43例(43只眼) ,其中III期20例IV期23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20%SF6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23例,其中III期11眼,IV期12眼。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0.05%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撕除加20%SF6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20例,其中III期9眼,IV期11眼。0.05%吲哚青绿染色为4分钟。内界膜撕除范围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约2-3 PD大小。对手术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手术组手术前后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功能。比较内界膜撕除术式对III期及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功能的影响。手术中撕除的膜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1解剖闭合率:III期撕除内界膜组9眼,有8眼黄斑裂孔达到解剖闭合,解剖闭合率88.9%;IV期撕除内界膜组l1眼,有10眼裂孔达到解剖闭合,解剖闭合率90.9%。III期与IV期撕除内界膜组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撕除内界膜组(III期加IV期)20例,黄斑裂孔解剖闭合18例,解剖闭合率90.0%,不撕除内界膜组(III期加IV期)23例,黄斑裂孔解剖闭合13例,解剖闭合率56.5%。经统计学分析,撕除内界膜组与不撕除撕除内界膜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 .05)。随访期间黄斑裂孔成功愈合者没有再次复发。2视功能:2.1手术后6个月时ILM撕除组(III期加IV期)视力提高者16眼(80.0%),不撕除ILM组(III期加IV期)视力提高者13眼(56.5%),两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II期和IV期内界膜撕除组手术后黄斑裂孔成功愈合者术后l、3、6个月组间视力提高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II期和IV期撕除ILM组各1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但视力无提高。两手术组术后黄斑裂孔未闭者视力无提高。2.2 III期IV期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眼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III期IV期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眼6个月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逐渐增加,并且表现为三维地形图的中央峰逐渐恢复,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II期IV期两组间l、3、6个月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标本中17例为典型的内界膜形态,可见一层连续均质的纤维状结构交织成致密的网状,面向玻璃体一侧较平坦光滑,面向视网膜一侧起伏不平。3例不同程度地在平坦面附着纤维条索结构,未见到细胞结构。1例撕除为视网膜前膜,杂乱的胶原纤维及中间类基质层中可见巨噬样细胞结构。结论:1 III期和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ICG染色内界膜撕除均能够提高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有助于早期视力恢复。2临床确诊的完全玻璃体后脱离患眼中,部分仍有玻璃体纤维粘附于视网膜内界膜上。3 mfERG可以客观、精确地观察和评价术前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眼的黄斑部视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