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 探讨典型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电生理机制及其体表心电图F波形态与心房传导顺序的关系;(2) 心房扑动的峡部消融对心房除极顺序的影响;(3) 不典型右房和左房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的方法。 方法 (1) 典型AFL患者55例(包括63个AFL事件),男47例,女8例,平均年龄61.2±19.5岁。其中逆钟向传导(CCW)AFL 38例,顺钟向传导(CW)AFL 9例,逆钟向与顺钟向传导共存AFL 8例。对63个AFL事件,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非接触性的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同步体表心电图(ECG)分析,并对其成功地实施了射频消融治疗。 (2) 对52例典型AFL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前、后分别起搏低右房侧壁(LLRA)和冠状静脉窦口(PCS)。测量指标为:1) LLRA起搏时,冠状静脉窦近端和远端的间期(PCS—DCS)及其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差值(△(PCS—DCS)),LLRA与PCS之间的间期(LLRA-PCS)和差值(△(LLRA-PCS)),希氏束(His)到PCS的间期(His-PCS);2) PCS起搏时,PCS到LLRA的间期(PCS-LLRA),及其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差值(A(PCS-LLRA))。3) LLRA和PCS起搏时,体表心电图12导联P波形态、P波间期的改变和P波终末正向波振幅与整个P波振幅的比值(P波比值)。其中20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使用非接触性的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