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制定若干重要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我国农村文化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欣欣向荣趋势。但客观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究其缘由,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需从农村文化历史出发,从农民需求出发,遵循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传统节日则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在2005年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宝贵资源。并且在2007年底,国务院正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也从全民族、全国的文化氛围上助推了农民对传统节日建设的自信心。由此,我们可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逐步促进农村各领域文化建设,到达新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工程,涉及面较为广泛,特别是要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与节日所传承下来的“传统”之间需要不断的调和、适应、创新、发展的难题。因此关于此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还是比较分散。尤其是把传统节日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不多的。本文始终紧扣文化建设须从农村文化基础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这条线索出发,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并采用实地调查与访问的方法,力争真实了解传统节日在农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与对策,希望能对农村节日文化建设起到一些帮助作用,进而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主要讲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内涵,并以沙河地区农村为例阐述相对应的节日活动。其次,根据节日文化历史过程总结其发展特征,即稳定性与革新性相统一、广泛性与自发性相并存、地域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三大特征。最后,深刻剖析传统节日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它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推进文明风尚的好时机;凝聚着农民情感的心灵家园;促进着人际和谐的精神纽带;并为之带来经济利益。这些优秀品质都将为我们推进新农村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根据农村传统节日实地调查与采访数据分析,总结出传统节日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节日在农村中出现节日行为的惰性与情感赤热的矛盾与市场经济下节日的过度商业异化的现象。并据此寻找节日文化日渐式微的各项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导致的节日文化记忆的断裂、文化自觉减弱;历史原因导致的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如思维冲突,生活结构冲突等;社会原因中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建设中的缺位,各界的重视不足;外部原因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众多原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传统节日也就造成了其日益淡化的现状。
第三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提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第一,传统节日建设的基本原则:文化自觉原则、传承创新原则、适度扶持原则。只有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事态的良性发展。第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首先,通过正确的思想引领农民,创新的自办形式激发农民,民间艺人活动带动农民,使农民逐步走向文化自觉。其次,创新发展传统节日现代化产业,改变传统的过节模式与思维,提升自信实行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全面促进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最后,政府要通过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传统节日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力度;调动学校、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保障体系。最终力争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