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产生保护作用。实验研究和临床都显示吗啡或芬太尼预处理是通过激活心肌的阿片受体(OR),但关于心脏之外的阿片受体是否参与吗啡预处理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拟观察从侧脑室以预处理的方式注射吗啡对在体大鼠心肌IR的影响,探讨中枢吗啡预处理对缺血后心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0±25g,先建立侧脑室注射动物模型,再通过结扎和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实现心脏局部的缺血和再灌注。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确定侧脑室吗啡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成功建立模型的动物随机分到对照组(CON)、缺血预处理对照组(IPC)、静脉吗啡预处理组(IV, IV 1μg·kg-1)和侧脑室吗啡预处理组(MPC),根据吗啡剂量大小的不同,MPC组再分3个剂量组(吗啡剂量分别为MPC1组:1μg·kg-1;MPC2组:0.1μg·kg-1;MPC3组:0. 01μg·kg-1)每组大鼠6只。所有大鼠接受30min缺血和120min再灌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处理,IPC组在缺血/再灌注前予3次5min缺血和5min再灌注的预处理; IV和MPC组在缺血/再灌注前分别予3次5min给药和5min停药的预处理,其中IV组5min内分别静脉注射吗啡1μg·kg-1,MPC组5min内分别从侧脑室内注射吗啡0.01、0.1和1μg·kg-1。第二部分,观察即早基因c-fos在脑干孤束核(NTS)内的表达;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以初步了解侧脑室注射吗啡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观察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 ,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乘积(RPP);心肌缺血危险区(AAR)、梗死区( IS)的体积、以及IS/AAR; S-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孤束核中c-Fos蛋白阳性细胞(FPC)计数(个/mm2)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Newman-Keuls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流动力学:各组各时点的HR、MAP和RP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面积:与CON组和IV组相比,MPC组(0.01,0.1,1μg·kg-1)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P<0.05)。IS/AAR从CON的49.72±4.27%减小到IPC的13.38%±4.85%,IT(0.01,0.1,1μg·kg-1)的27.82±8.01% , 20.71±4.51%和16.65±3.17%。c-Fos阳性细胞:与CON组c-Fos阳性细胞57±10个/每高倍镜视野相比,IPC组和MPC组的c-Fos蛋白在脑干孤束核(NTS)内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IV组的c-Fos蛋白在脑干孤束核(NTS)内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MPC组(0.01,0.1,1μg·kg-1)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c-Fos蛋白在脑干孤束核(NTS)的表达,c-Fos阳性细胞从CON组57±10个/每高倍镜视野减小到MPC组的30±7、16±4和13±3个/每高倍镜视野(P<0.05)。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CON组相比,IPC和MPC组的CGRP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中CGRP水平从CON和IV组的46±13pg/ml和42±11pg/ml增加到MPC组的119±43、97±39和85±16pg/ml。结论侧脑室注射吗啡预处理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中枢-外周神经调节完成的,c-fos、CGRP可能参与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