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基础,气道高反应性(AHR)及气道重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反复的炎症刺激引起的气道重塑表现为气道壁的增厚、气道平滑肌的增生肥大及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表达异常起了重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的NO、E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两者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已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的首选用药,实验研究也认为吸入激素可有效减轻气道炎症和尽可能的防止肺损害的进展[2]。但其作用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对哮喘小鼠吸入布地奈德(BUD),观察其对NOS和ET的影响,以期探讨其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目的利用成熟哮喘小鼠模型,观察吸入BUD对小鼠哮喘发作症状、气道和肺部炎性细胞以及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NOS、ET的影响,探讨BUD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雌性BALB/c小鼠,6~8周龄,体重20~22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哮喘模型组(A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及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在实验第1天、第8天、第15天于腹腔注射致敏原,第22天起持续7天予1%OVA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哮喘,每天一次,每次30min;BUD干预组(B组):致敏及激发同模型组,在每次雾化激发前给予BUD雾化吸入;正常对照组(C组):以生理盐水(NS)代替OVA。观察各组小鼠症状,于最后一次雾化激发后12小时收集BALF、外周血(PB)和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分别测定BALF及肺组织匀浆液中的白细胞(WBC)总数和Eos比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OS、iNOS、cNOS活性及ET-1的水平。结果1.雾化激发后小鼠症状A组雾化激发后均出现烦躁不安、易惊、抓耳挠腮、毛发倒伏、大小便增多、呼吸增快、口唇发绀、腹部痉挛、弓背、最后伏俯不动等急性过敏反应,而B组及C组相对较安静。2. BUD干预对哮喘小鼠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WBC总数、Eos比例的影响2.1 A组与C组比较A组BALF及肺组织匀浆液中WBC总数、Eos比例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2 B组与A组比较B组BALF及肺组织匀浆液中WBC总数、Eos比例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3 B组与C组比较B组BALF中WBC总数与C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ALF中Eos比例及肺组织匀浆液中WBC总数、Eos比例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BUD干预对哮喘小鼠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OS、iNOS、cNOS活性及ET-1水平的影响3.1 A组与C组比较A组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OS、iNOS、cNOS活性及ET-1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肺组织匀浆液中水平>血清中水平>BALF中水平(P<0.05)。iNOS与ET-1在肺组织匀浆液、血清、BALF中都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3.2 B组与A组比较B组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OS、iNOS、cNOS活性及ET-1水平与A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B组与C组比较B组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TNOS、iNOS、cNOS活性与C组相比,虽稍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ET-1水平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BUD干预对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影响4.1 A组与C组比较A组病理学形态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明显,管壁、管腔间质内、粘膜下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粘膜断裂,气道平滑肌增厚,血管充血、水肿明显。杯状细胞及黏液腺肥大增生,管腔内可见黏液样分泌物。4.2 B组与A组比较B组仅见支气管管壁及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支气管痉挛、气道平滑肌增厚及细胞增生肥大,管腔内也未见黏液样分泌物,较A组明显改善。4.3 B组与C组比较B组支气管及肺泡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大致接近于C组。结论1.哮喘小鼠血清、BALF、肺组织匀浆液中NOS活性及ET水平明显增高,且在肺组织中表达最高,提示NOS和ET参与了哮喘的病理学变化。2.哮喘急性发作时iNOS与ET呈直线正相关,提示iNOS与ET在哮喘时两者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加重哮喘的发展。3. BUD雾化吸入能显著改善哮喘小鼠的症状及气道炎性病理变化,抑制炎性细胞的表达,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抑制哮喘小鼠BALF、血清特别是肺组织中NOS活性及ET-1水平有关,但并不完全。而气道炎症一旦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