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山东省威海市1998~2005年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描述威海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探索八年间威海市居民死因变化规律,进一步了解威海市居民健康状况,为威海市制订医疗保健政策和卫生部门进行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威海市1998~2005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从威海市人口的数量、结构、人口变动特征、人口死亡特征、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特征、主要死亡原因的死亡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威海市居民的死亡结构特点及其对居民寿命、健康状况的影响。资料分析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疾病监测统计软件》、SPSS10.0及EXCEL处理。分析指标有:1.人口学指标:人口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年龄构成比、负担系数、老少比、性别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死亡水平测量指标: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年度死亡率、分年龄段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分病因死亡率。3.反映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的指标:分年龄分性别的死因顺位及构成、分病因的死因顺位及构成。4.婴儿期望寿命、全人群期望寿命及去死因期望寿命、重要疾病的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5.变化趋势指标:不同死因的死亡率变化百分比、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年度变化贡献率。结果:1.威海市平均人口为245.75万~248.73万,男女比为1.02,老少比逐年上升并维持在65%以上水平,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超过10%。2.粗死亡率为6.95‰~7.62‰,标化死亡率为4‰~4.35‰;男性粗死亡率为7.43‰~8.29‰,标化死亡率为4.34‰~4.75‰;女性粗死亡率为6.38‰~6.95‰,标化死亡率为3.6‰~3.9‰。3.年龄别总死亡率曲线无论男女均呈“√”字型,15岁以前0岁组死亡率最高,15岁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各年龄组死亡率除1999~2003年1~4岁组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男性均高于女性.4.儿童死亡率在0.66‰~0.82‰波动,0~1天婴儿期望寿命为341.044天。5.前10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疾病、内分泌等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病和神经系病,不同年份稍有出入。6.儿童和青壮年年龄组死因主要为损伤与中毒,中年年龄组为恶性肿瘤,而老年年龄组则以脑血管病主。7.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75%以上,前4位死亡率均男性高于女性,直肠癌死亡率男女接近8.心脏病主要死因依次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和高心病,冠心病死亡占心脏病死亡总数超过80%,其中心肌梗塞死亡占冠心病死亡的一半以上。9.损伤与中毒的五大死因依次为车祸、自杀、跌落、淹死、中毒,占损伤中毒死亡总数的80%左右,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的第一死因是车祸,占38%左右,女性的第一死因是自杀,占50%以上。10.男性死亡疾病中,对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贡献最大的是损伤与中毒,对上升趋势贡献最大的是恶性肿瘤;女性死亡疾病中,对下降趋势贡献最大的也是损伤与中毒,对上升趋势贡献最大的是心脏病。11.威海市人口期望寿命波动于75.67~76.28之间,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女寿命差平均为4.66岁。12.威海市死因中造成潜在减寿年数最多的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脑血管病和心脏病。2005年与1998年比,全死因PYLL率男女均有所下降,但肿瘤、脑血管病PYLL率呈上升趋势。男性PYLL率均比女性高,尤其是损伤中毒。结论:1.威海市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人口负担系数呈先升后降趋势,老少比逐年上升,威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死亡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同期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3.婴儿死亡率下降;婴儿年龄愈小,死亡率和死亡百分比愈高;婴儿死亡率在第一周较高,尤其是第一天,1个月以后死亡概率逐渐降低。4.儿童(0-14岁组)和青壮年(15-44岁组)死亡构成比呈下降趋势,中年(45-64岁组)死亡比例为青壮年的2~2.5倍,且随时间的后移呈上升趋势,老年(65岁以上)死亡人口将近死亡总数的70%,保持稳定。5.年龄、性别不同,死亡的主要原因和死亡率差别较大。6.期望寿命随年龄上升而逐渐减少,男女性期望寿命差距随年龄上升而减小7.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病、泌尿系病和传染病死亡率呈下升趋势,恶性肿瘤、心脏病、内分泌病、神经病和精神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传染病死亡呈下降趋势。9.恶性肿瘤逐步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10.损伤与中毒的PYLL构成远高于其死亡的构成,为青年型死因,寿命损失较大。建议: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口出生与死亡登记报告制度,严格质量控制。2.加强重点慢病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等的监测工作,探索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实施近期、远期效果评价,调整卫生政策。3.重视健康教育这一现代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健康投资行为。4.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拓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功能。5.做好充分思想和物质准备,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