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埃利森生前出版的唯一著作。评论家已从多个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过分析,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此进行分析的批评家相对较少。本论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看不见的人》,试图揭示该小说所蕴含的狂欢双重性及其意义。双重性是狂欢诗学的基本概念,贯穿于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民间狂欢文化具有深刻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首先体现为客观世界的双重性,即官方和非官方的双重存在。其次,双重性也表现为事件的双重意义。狂欢节所表达的除旧迎新、生死交替的更新精神,正是这一事件的双重意义所在。再次,双重性还表现为双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生活的双重环境决定了人格的双重特性。总之,狂欢双重性就表现为事件、事物的正反合一性与新旧交替性,还表现为过去与未来同台展现,肯定与否定对照共生。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看不见的人》的狂欢双重性。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广场上黑人大众的狂欢化生活感受的核心,即颠覆与创造的精神、摧毁与重建的生命力量。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死亡和新生同步的狂欢仪式,说明加冕和脱冕的狂欢仪式是合二为一的,加冕的同时也意味着脱冕。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具有双重人格的狂欢人物。这种双重性或者表现为个体身上相对属性,或者表现为不同个体间相对属性。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看不见的人》是典型的狂欢化作品,蕴涵浓厚的双重性色彩。狂欢双重性核心思想:颠覆性、可转化性、及其代表的普遍性、开放性,不仅在该黑人文学作品中得到完美阐释,而且为我们理解其他文学作品提供又一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