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健康的对虾体内以及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219株海洋细菌,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蚕弧菌(Vibrio neresis)、飘浮弧菌(Vibrio natriegen)等病原性弧菌为指示菌,在2216E平板上采用十字交叉划线法、点种法和平板扩散法进行体外拮抗试验,从中筛选到6株有拮抗作用的海洋细菌。用平板活菌计数法研究细菌J-10及其胞外产物对鳗弧菌的抑菌作用;采用平板扩散法研究细菌J-10胞外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细菌J-10在混合体系中,24 h之后表现出拮抗作用,在第3 d使鳗弧菌的数量降为最低,比第1 d的鳗弧菌数量下降了2个Log10数量级,之后鳗弧菌的数量开始上升,而对照组鳗弧菌的数量在第2~5 d基本维持第1 d的水平,表明细菌J-10在混合体系中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细菌J-10的胞外产物能较好地抑制鳗弧菌的生长,使试验组的弧菌数量在3 h降为最低,之后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对照组则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细菌J-10的胞外产物对热敏感,对pH的变化不敏感,对蛋白酶K不敏感,Fe3+的添加会减弱其抑菌活性。根据形态特征和常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J-10为微球菌(Micrococcus) 为了在规模化生产中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培养效率,进行了细菌J-10优化培养条件及生长动态的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盐度、培养基初始pH、金属离子及装液量对细菌J-10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温度在24℃~28℃;盐度低于30生长较好;在初始pH从5.0~9.5的培养基中都可生长,但pH低于5.0时不能生长,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7.5~9.0;KCl、CaCl2、NaCl、MgCl2及FeCl3的添加,对该菌株的生长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在通氧量充足的情况下生长较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严格,容易培养,在菌苗的大规模生产中,培养时间以24h~28h为宜。这些生长参数的确定可为菌苗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为评价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从而为微生态制剂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根据,研究了细菌J-10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虾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菌株的筛选与应用效果的研究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000e)为试验材料,将细菌J一10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抗菌活力(Ua)和溶菌活力(Ul)、溶血素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用副溶血弧菌进行人工攻毒,免疫保护率达到40%,结果表明细菌J一10可以增强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