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沃尔评分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复合财务系数等财务综合分析方法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另一财务分支——财务预警也开始兴起。随后,logit、probit模型、ANN神经网络模型、主成分分析方法、模糊数学中的Rough集等数理统计方法也在这两大领域大展拳脚,将其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国内对财务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近年来关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也受到青睐。1993年,《企业财务通则》提出了针对企业的“三类8大指标”财务综合评价方法;1995年,财政部针对原有财务通则中财务综合评价的缺陷提出了包含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率评价体系;之后,财政部又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修正,于1999年完善形成了“三层次32项指标”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考评体系。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如上海证券报、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等,也提出了类似的财务评价方法。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财务分析的另一大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纵观国内外关于财务分析的已有成果,我们发现其存在两大弊端:第一,财务分析主要针对单个企业,忽略从企业群体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现有财务分析主要采用财务指标,忽略采用财务指数的方式进行。这两大局限的存在从时间和空间上制约了财务分析的拓展运用。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基于财务指标编制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试图从宏观的角度,以指数的形式,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测,并预报我国财务经济运行态势。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它把微观财务分析拓展到宏观领域,把传统的财务指标扩展到综合财务指数,对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企业自我评价以及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1章,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分别梳理了景气理论、财务分析理论、财务预警理论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这些理论对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启示。分析表明:(1)景气理论虽针对宏观经济领域,但其揭示的国家经济存在周期波动和可预测性,对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具有指导意义;(2)财务分析理论是财务指标的综合运用,揭示了各财务变量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一个指数对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财务预警理论揭示了财务指标能够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预测,进而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数能够对我国宏观财务经济态势做出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本文也认为财务分析理论和财务预警理论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微观经济个体的时点分析,缺乏对宏观经济整体的长期把握,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应针对微观财务分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大缺陷,将研究视点进行两大转移:从“时点研究”转化为“时期研究”,从“个体研究”转化为“系统研究”,完成“点→线→面”的组合过程,并结合宏观经济景气理论,监控上市公司整体的宏观财务经济态势。这一研究将填补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与微观财务比率分析在宏观经济环境应用的理论空白,向传统会计与财务观念挑战。第2章,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目的、功能与假设。本章主要从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基础理论出发,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LCFI)的目的、特点、功能、类型以及基本假设等问题,指出:(1)构建或编制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基本目的是对宏观或整体财务经济态势进行监测和预警,在宏观经济调控、企业自我评价和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由于出发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上市公司财务指数(LCFI)具有系统性、时期性、结合点宏观性等传统财务分析系统不可比拟的特性,这些特性奠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在社会宏观经济管理、行业规划、企业定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信息披露以及各上市公司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等现象是会计实务无法避免和始终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唯有通过假设对其进行控制,才能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编制和应用的可行性;(4)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所反映的特定群体的不同,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上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形成综合财务指数、地域财务指数、行业财务指数、规模财务指数和时期财务指数等。第3章,上市公司财务指数(LCFI)的关键技术问题讨论。本文首先正式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LCFI)编制的基本模型(其中, xi j为第j个上市公司第i个财务指标的样本值, ai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且m表示样本规模,n表示指标数量),并在此基础上,从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实际构建流程出发,探讨了基础指标选择、权重设计、数据预处理和样本设计等核心问题。首先,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基础指标的选择标准,认为要充分实现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对整体或特定群体财务经济态势的有效监测和预警,基础指标必须能够通过公开途径搜集和重复获取,具备系统性、全面性、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等特征,选取过程也必须遵循非多余性和最小性原则的技术要求。其次,本文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指出:鉴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长期监测和预警功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必须使用固定权重,而客观赋权法易受样本和样本数据的影响而呈现不稳定性(不固定性),较适合一次性分析评价,主观赋权法恰能有效地克服这一弱点,虽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可辅以其他方法降低这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因此选用了美国Saaty教授研制的AHP(层次分析法),将人的主观直接判断转化为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间接测度,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得到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将人为因素影响降到了最低。再次,在数据预处理方面,本文对业界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归纳,并选取了比重法从公司内部指标和公司外部横向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数据规范,一方面消除指标间“大数吃小数”现象,另一方面对行业因素进行控制,将行业影响视作适度指标进行规范。第4章,上证30财务指数的编制:1999~2005。本章是前述理论和技术的具体运用,以上证50指数的特定样本股作样本,通过数据预处理、相关性分析、赋权、合成指数等过程,构建了1999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上证30财务指数,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修正,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所反映的我国特定群体的财务经济发展态势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吻合,能够比较有效地对特定群体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经济态势进行监测。最后,本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数(LCFI)理论构建和实际验证过程中遇到和未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指出了研究局限和优化途径。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在以下方面形成特色、取得创新。第一,突破传统思维下的财务与会计观念,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了财务与会计的本质,认为财务是分层次的,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是财务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会计系统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会计信息利用系统的有机统一”,财务指数就是会计信息在宏观层次的拓展运用。第二,系统深入地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目标、特点、功能、类型及其假设,提出: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目标是监测上市公司整体和各行业财务经济运行态势并进行科学预警,它具有系统性、时期性、结合点宏观性等特征,具有宏观调控管理、企业自我评价和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决策有用等功能,包括综合财务指数、行业财务指数、地域财务指数、规模财务指数和时期财务指数等类型;其编制应建立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存在虚假信息披露,各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基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第三,系统深入地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构建的三大关键技术问题。一是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基础指标的选择标准:能够通过公开途径搜集和重复获取,具备系统性、全面性、灵敏性、超前性和稳定性以及非多余性和最小性原则,并根据这些标准进行了指标选择;二是讨论了主观与客观赋权法的优劣,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降低主观赋权法的人为因素对基础指标进行赋权;三是提出从公司内部、公司外部横向地进行数据规范,消除指标间“大数吃小数”现象和行业影响,并建议将通货因素予以量化,从公司内部、公司外部横向、公司外部纵向等三个方面构建数据预处理系统;第四,以上证50指数的样本股作样本,根据前文探讨内容进行指标选择、数据预处理、相关性分析、赋权,综合构建了1999~2005年的上证30财务指数,同时对指数的优化问题,例如基础指标的选择、权重赋予方法的改进、指数发布等,进行了讨论。由于研究命题的开拓性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在财务指数的构建原理、权重设计的客观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所编制的上证30财务指数的未来走势还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