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引起了高度重视,它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扰,而且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静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城市生活、工业生产等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现象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提出了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的具体要求。为此,全面推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明确其运行体系的主体行为,充分考虑我国环境情况及静脉产业实践现状,全面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职能。以废弃物处理目标、特征等为依据,建立起高效、系统的静脉产业发展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环保之路,是落实绿色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以辽宁静脉产业园、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及鞍山市循环产业经济园为案例,对静脉产业主体行为、构建依据及产业链运行体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此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日本、德国、美国的静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别从全覆盖静脉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制定、全方位的政策导向,以及以源头控制为重点的政策设计三方面的耦合设计;提出法规耦合、协会管理职能耦合及“开闭环”结合的行业规划强化管理;以及构建全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强调以科学技术为静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重点发展减量化技术、替代化技术、产业共生技术、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等具体对策,构建辽宁静脉产业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于我国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辽宁静脉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