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共信息服务公众采纳行为既受到供给方群体的决策行为影响,又遵循需求方个体行为规律与内在驱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原有的“以信息公开为主的被动式服务模式”正在向“精细化管理、针对性服务、完善优化的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项目技术要求更高,投资更大。全国多省市对公共信息服务政企合作模式进行积极尝试,该模式下参与主体之间(政府部门、公众、信息企业)的关系网络(监管、采纳、积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信息服务公众采纳行为既受到供给方群体的决策行为影响,又遵循需求方个体行为规律与内在驱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原有的“以信息公开为主的被动式服务模式”正在向“精细化管理、针对性服务、完善优化的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项目技术要求更高,投资更大。全国多省市对公共信息服务政企合作模式进行积极尝试,该模式下参与主体之间(政府部门、公众、信息企业)的关系网络(监管、采纳、积极运作)演变得愈加复杂,呈现机遇与风险并存态势。此外,需求方的采纳行为还受到行为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培养公众对公共信息服务的采纳与持续使用是一个动态与耗时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以公众采纳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视角展开分析,借助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结合“智慧朝阳服务网”建设项目与公众采纳“e福州”APP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优化公共信息服务体验,促进公众采纳行为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次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对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仿真法、采纳行为相关基础模型等与本文有关的概念知识进行介绍;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公共信息服务供给方视角,在政企合作模式下,将参与主体锁定为政府部门-公众-信息企业,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务参与主体演化博弈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并结合北京市“智慧朝阳服务网”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项目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公共信息服务需求方视角,根据公众采纳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构建公众初始采纳阶段I模型和持续采纳阶段II模型,结合“e福州”APP使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总结部分,对供需视角下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公众的行为选择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与信息企业的运营理念的双重影响;不同的采纳阶段,影响行为的因素与路径存在差异,文中构建的采纳行为相关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其他文献
便携式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对能量供应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的特点受到了科研工作者广泛地关注和研究。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作为可穿戴器件的供能元件,柔性超级电容器因其柔性及可折叠等特点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二维材料Ti3C2Tx因其在储能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而被广泛地用作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但是,在用作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二
徽派建筑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甚至至今也没有失去其使用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珍视传统徽派建筑艺术,继承其优秀传统。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意境的内涵和特征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受到道禅思想的影响。关于意境的研究,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无论从作品的意境表达还是理论
堆石料在水利工程中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也是面板堆石坝的填筑材料,承担了主要的荷载。本文主要介绍亚塑性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重点描述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及其改进,并将改进的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应用于福建省仙游抽水蓄能电站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并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该工程的沈珠江模型计算结果和竣工初期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Gudehu
我国正在大规模兴建地下综合管廊,预制综合管廊因施工周期短、工地条件要求低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地震作用下综合管廊发生破坏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综合管廊属于一种浅埋地下结构,与隧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特点。目前对综合管廊抗震研究较少且无相应规范,也不能照搬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成果。综合管廊跨度较长,地震动还存在空间变异性,故以福州某综合管廊为背景,分别建立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拥堵的形势不断加剧,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地铁深基坑作为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花岗岩残积土的分布较为广泛,且花岗岩残积土被学术界定义为‘特殊性’土体,遇到的多为非饱和状态下的土体,故而引发较多的工程问题。如何正确把握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性质、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工程特性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超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超高性能材料,因其长期处于较高浓度的氯离子侵蚀环境中,遭受荷载和化学腐蚀的耦合作用,最终导致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降低。在混凝土腐蚀过程中,氯离子与混凝土内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化合物,引起混凝土材料损伤,进而引起混凝土中应力场的变化,因此混凝土力学作用和化学反应之间存在耦合作用,这种耦合作用将引起混凝土材料的损伤,当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
建筑垃圾的大量排放及骨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催生了废混凝土再生技术。相比于普通混凝土(NAC),再生骨料混凝土(RAC)较差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限制了其在结构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因此开发有效的RAC改性技术,是实现其在建筑结构中的高等级利用、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AC中含有更多的界面过渡区薄弱环节,因此改性RAC可从界面过渡区的强化入手。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硫铝酸盐水泥(SAC)浆
损伤识别与安全评估是当前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几何尺寸变异性、材料离散性、连接和边界条件未知性、测试噪声等多种不确定性影响,使得相关问题的求解往往需要结合概率统计理论。本文首先将随机区间灰数纳入到贝叶斯损伤识别流程中,提出了一种结合近似贝叶斯计算、改进群体蒙特卡洛抽样和随机响应面的损伤识别新方法;然后结合小波包变换和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一种用于损伤识别的相对小波包能量曲率置信因子;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装配及施工工艺。灌浆套筒作为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常用的连接方式,其施工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节点的承载能力进而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然而,目前对于套筒灌浆施工质量还缺乏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结合智能骨料的导波无损健康检测具有效率高、费用低及适用范围广等特征,已经在各个检测领域有一定发展和应用实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体量、种类、复杂度急速增长,遥感大数据蓄势待发。遥感影像分类是遥感信息提取的重要环节,随机森林以其分类精度高、并行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分类。遥感数据量和复杂度的增加,使得要想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需要训练足够多的决策树进行集成,但是决策树数量的增加需要占用更多的计算资源,降低分类效率。研究表明,通过集成剪枝,即选择部分基分类器进行集成,可以在不影响分类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