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丹岛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首府丹绒槟榔市的所在地,原隶属苏门答腊岛廖内省。虽远离印尼政治经济中心,但民丹岛靠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自古成为王权中心,并在18世纪一度发挥着国际性贸易中转港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马六甲王朝、柔佛王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留下了足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潮籍、闽籍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民丹,种植甘密、胡椒,开采锡矿,在现在靠近海港的大坡及丹绒槟榔一带形成了较大的聚落规模。荷兰殖民者抵达民丹岛后,原先在廖内群岛占据统治地位的马来人、布吉斯人纷纷逃亡,而华人则选择留在岛上继续用甘密和胡椒与外界互通有无。为保障社群利益,防止海盗入侵,在华人形成聚落的河港、海港逐渐出现了各类华人秘密会社,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港主制度。随着槟榔屿、新加坡的相继开埠,民丹岛华人更引领了北上开辟新马地区的浪潮,并在港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社群组织。本论文基于2016年1月对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搜集相关口述及报章资料,整理庙宇分布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综合概括民丹岛现存华人庙宇的特征,民丹岛华人宗教信仰的类别及分布。同时,结合印尼独立后各时期的宗教政策背景,解析民丹岛华人庙宇集中在后苏哈托时期重建、扩建的历史原因,从而体现华人宗教信仰的复兴与传播。通过介绍庙宇与当地华社及华裔领袖、华商的互动,突出民丹岛华人庙宇在廖内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祭祀圈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从庙宇举办酬神庆典活动及日常的乐捐活动中,解析上述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以庙宇为载体呈现民丹岛华人社会的动态景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庙宇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民丹岛华人庙宇的发展方向,体现庙宇文化功能的提升。重点分析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庙宇的功能,从跨区域的信仰共同体、华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场、华商及华族政治领袖的社会资本、传承华族文化的旅游胜地等方面,以小见大,为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华人庙宇及华族宗教文化的复兴提供新视角。